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自上而下由草皮保護層、生物碳土壤恢復層、秸稈導水層和碎石排水體構成。草皮保護層通過十字木樁固定。生物碳土壤恢復層由生物碳、脫硫石膏和當?shù)乇韺油粱旌现瞥?,為草皮生長提供良好基質。秸稈導水層由長度大小不同的碎秸稈制成,按照反濾層的結構從上向下長度由大變小。坡底設有碎石排水體,及時排除秸稈導水層匯集的多余水。本發(fā)明一方面能利用生物碳良好的聚碳作用,改善圍墾區(qū)土壤鹽堿性,為草皮生長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使草皮更好的保護坡面;另一方面,秸稈做成的導水層防止深層土壤返鹽,并通過反濾層結構防止?jié)B透變形,保護邊坡,有效的增強了邊坡的整體結構性和穩(wěn)定性。
【專利說明】 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水土保持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排水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沿海圍墾區(qū)成陸過程受海水滲雜影響,土壤積鹽過程先于成土過程,土壤主要為高鈉鹽粉砂土,合理灌溉排水成為治理圍墾區(qū)鹽堿地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該地區(qū)土壤的特殊性質,排水溝道兩側邊坡在雨水的沖刷下侵蝕嚴重,容易坍塌,同時植被很難在該地區(qū)土壤上生長,使得排水溝道的土坡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制約鹽堿地灌溉排水改土效果的實現(xiàn)。以往的溝道邊坡保護,大多為鋪設保護磚,但成本高,且很難在圍墾區(qū)粉砂土土質邊坡上推廣應用。如果采用一般的草皮護墊,由于圍墾區(qū)的高鹽分,草皮不易生長,也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針對沿海圍墾區(qū)的土壤特殊,本發(fā)明利用生物碳改土與草皮護坡措施結合的方式,固定溝坡。生物碳的微孔結構,有利于收集營養(yǎng)物質和微生物,施入土壤以后利用自身超強的吸附性,像海綿一樣把土壤中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吸附在它周圍,可以防止流失,為植物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本發(fā)明利用生物碳優(yōu)點,很好的改善圍墾區(qū)土壤性質,為草皮護坡的正常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生物碳的生產(chǎn)工藝相對簡單,原材料來源廣泛且價格低,因此本發(fā)明在鹽堿地護坡的應用中有著良好的前景。
[0003]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沿海圍墾區(qū)高鈉鹽粉砂土特性,將生物碳改土技術與草皮護坡技術結合,構建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排水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有效減緩圍墾區(qū)鹽堿土邊坡土壤侵蝕,解決溝道邊坡容易失穩(wěn)的問題,為沿海圍墾地區(qū)灌溉排水改良鹽堿地措施提供必要條件。
[0005]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包括草皮保護層,生物碳土壤恢復層,秸桿導水層,碎石排水體,十字木樁,其特征在于:碎石排水體位于坡腳,秸桿導水層平鋪在壓實的開挖坡體表面上,秸桿導水層上方鋪設生物碳土壤恢復層,生物碳土壤恢復層上方鋪設表層草皮保護層,整個結構通過十字木樁與秸桿導水層下坡面土壤牢固連接。
[0006]坡腳碎石排水體由粒徑3?IOcm碎石堆砌而成,可以及時排除導水層匯集的水分,并對整個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體起到基礎支撐作用。
[0007]秸桿導水層按反濾原則,將長度為5mm,10mm,30mm的碎秸桿自下而上平鋪到碎石排水體以上壓實的邊坡坡面,每層碎稻桿厚6cm?7cm,壓實后稻桿導水層總厚18cm?21cm。反濾層使得坡面土壤與上部結構之間過渡連接,防止?jié)B透變形,保護邊坡。秸桿反濾層割斷了上下土壤的連續(xù)性,特別是土體毛細管的連續(xù)性,降低地下水回滲率,降低深層土壤的反鹽對生物碳土壤恢復層及草皮保護層的影響。秸桿導水層透水性良好,大部分多余水通過導水層排到溝底。與土壤接觸的秸桿嵌入土壤,增加土壤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土壤入滲速率,可降低沿土壤內下滲水的水流速度,防止對溝坡的沖刷。
[0008]秸桿導水層上鋪設20cm厚生物碳土壤恢復層。生物碳土壤恢復層是溝道開挖前將地面表層20cm 土壤刨開堆積,開挖的表層土壤與生物碳和脫硫石膏混合均勻而成,所述生物碳由秸桿高溫分解制成,添加量為5~10t/hm2,所述脫硫石膏為β石膏粉,用量為8~16t/hm2。秸桿導水層平整壓實后,將生物碳土壤恢復層平鋪其上,并壓實。生物碳土壤恢復層利用生物碳良好的聚碳效果,增加土壤的滲透性和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堿化度,為草皮保護層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0009]生物碳土壤恢復層上鋪設草皮保護層。草皮保護層由土工布格柵和草皮組成,土工布格柵尺寸2mx2m,格柵起到固定草皮的作用,草皮種植于格柵內,增加坡面糙率,減緩沿坡水流速度,降低對坡面的沖刷。
[0010]各層結構通過十字木樁與秸桿導水層下方土壤連接。十字木樁成螺旋狀,增大木樁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木樁伸入秸桿導水層下坡面土壤10~15cm,使護坡結構與溝坡牢固 口口 ?
[0011]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生物碳土壤恢復層利用生物碳的聚碳和吸附性能,為草皮生長提供充分的養(yǎng)分,改善沿海圍墾區(qū)土壤鹽堿性,解決了鹽堿地區(qū)草皮不易生長的問題;
2.秸桿導水層反濾結構使得坡面土壤與上部結構之間過渡連接,防止?jié)B透變形,保護邊坡。秸桿導水層還阻斷了上下土壤毛細管的連接,防止深層土壤的返鹽。秸桿導水層透水性良好,大部分的水分從導水層中流動,可以很好地將多余水分導到溝底,減少水分與邊坡土壤的接觸,減少水對邊坡的沖刷作用;
3溝底的碎石排水體滲透系數(shù)大,及時將秸桿導水層中水分排除,減少水分對秸桿導水層的侵蝕作用,使整個結構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同時碎石排水體對邊坡結構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4.十字木樁的扭曲面增大了與土壤的接觸面積,與土壤的側向擠壓力使得木樁與土壤的結合更加牢固;
5.護坡結構成本低,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6.生物碳能將碳元素“鎖”在地下,并讓鹽堿土變得肥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本發(fā)明具有良好的環(huán)保效果。
[0012]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十字木樁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草皮保護層,2-生物碳土壤恢復層,3-秸桿導水層,4-碎石排水體,
5-十字木樁。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的方式,對本發(fā)明結構和實施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0015]如圖所示,本發(fā)明應用于沿海圍墾區(qū)鹽堿地溝道邊坡防護。將溝道開挖區(qū)表層0-20cm土壤刨開,堆積于旁邊空地,用于制備生物碳土壤恢復層。根據(jù)鹽堿地排水和脫鹽要求,按設計開挖溝道,平整并壓實溝道兩側邊坡;選擇粒徑為8?IOcm建筑垃圾碎石分別堆砌于溝道兩側邊坡坡腳,形成碎石排水體4,用于支撐整個邊坡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體;將粉碎的秸桿按長度大小依次覆蓋于碎石排水體4以上的壓實裸土坡面上,碎秸桿長度自下而上分別為5mm, 10mm, 30mm,每層碎稻桿厚度6cm?7cm,稻桿導水層總厚20cm,壓實后形成秸桿導水層3 ;然后向堆積一旁的表層土壤中加入高溫分解制成的秸桿生物碳,加入量為8t/hm2,同時加入脫硫石膏,加入量為12t/hm2,混合均勻,形成秸桿生物碳混合土,平鋪在壓實的秸桿導水層3上,壓實后形成20cm厚的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 ;將2mx2m的土工布格柵鋪蓋在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上,將草皮種植于格柵中,形成草皮保護層I ;用十字木樁5固定土工布格柵,十字木樁5深入稻桿導水層下土壤IOcm?15cm,形成完整的護坡結構。在上述措施實施后,就形成了秸桿導水層-生物碳土壤恢復層-草皮保護層立體式鹽堿地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上下有機結合成一整體,在沿海圍墾區(qū)溝道邊坡防護與生態(tài)恢復等方面有顯著效果。將本例應用于海涂新圍墾區(qū)鹽堿地,新開溝道邊坡生物碳土壤恢復層鹽堿土兩年內平均脫鹽率達70%左右,草皮生長良好,坡面土壤侵蝕量相對于未防護坡面減少90%以上,坡面穩(wěn)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包括草皮保護層(1),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秸桿導水層(3),碎石排水體(4),十字木樁(5),其特征在于:碎石排水體(4)位于坡腳,秸桿導水層(3)平鋪在碎石排水體(4)以上坡體土壤表面,秸桿導水層(3)上方鋪設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上方鋪設表層草皮保護層(1),整個結構通過十字木樁(5)與秸桿導水層(3)下坡面土壤牢固連接; 所述的坡腳碎石排水體(4)由粒徑3cm?IOcm碎石堆成; 所述的稻桿導水層(3)按反濾原則,將長度為5mm, 10mm, 30mm的碎稻桿自下而上平鋪到開挖表層土壤后的坡面,每層長度不同的碎秸桿厚6cm?7cm,秸桿導水層(3)總厚18?21cm ; 所述的秸桿導水層(3 )上鋪設20cm厚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 ),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 )是溝道開挖前將地面表層20cm 土壤刨開堆積,開挖的表層土壤與生物碳和脫硫石膏混合均勻而成,所述生物碳由秸桿高溫分解制成,生物碳添加量為5?10t/hm2,所述脫硫石膏為β石膏粉,用量為8?16t/hm2,秸桿導水層(3)平整壓實后,將生物碳土壤恢復層(2)平鋪其上,并壓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草皮保護層(I)由土工布格柵和草皮組成,土工布格柵尺寸2mx2m,將草皮植于格柵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圍墾區(qū)溝道生物碳草皮護坡結構,其特征在于:各層結構通過十字木樁(5)與秸桿導水層(3)下方土壤連接,十字木樁成螺旋狀,木樁伸入秸桿導水層(3)下坡面土壤10?15cm。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628449SQ20131056831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佘冬立, 劉琨, 劉冬冬, 劉營營 申請人: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