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特別是黃斑籃子魚(Siganuscanaliculatus)和褐籃子魚(Siganus fuscescens)親魚養(yǎng)成與苗種繁育方法,屬于水產學中魚類的繁育與養(yǎng)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籃子魚科(Siganidae)魚類,簡稱籃子魚,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東海、南海及臺灣海域,黃斑籃子魚(Siganus canaliculatus)和褐籃子魚(Siganus fuscescens)為籃子魚科常見魚種,兩種魚的生理特點、繁殖習性和繁育方法較為相似,肉質鮮美,隨著人口增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籃子魚的需求不斷擴大,籃子魚在我國海洋漁業(yè)中占據(jù)著比較重要的經(jīng)濟地位。籃子魚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雜食,尤其適合網(wǎng)箱混養(yǎng),在兩廣和福建海域的養(yǎng)殖范圍不斷擴大,養(yǎng)殖潛力很大。但是,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親魚人工繁育過程中存在來源與馴化困難,初孵個體體型小、幼體應激性強造成的人工繁育和稚魚運輸死亡率高,缺乏系統(tǒng)的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人工繁育技術,養(yǎng)殖苗種主要來自海捕野生苗等問題。因此,研究如何解決黃斑籃 子魚和褐籃子魚在人工批量苗種生產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人工批量繁育籃子魚,尤其是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的方法,以解決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人工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幼魚來源與馴化困難,初孵個體體型小、幼體應激性強造成死亡率高等問題,同時系統(tǒng)解決了人工繁育過程中親魚儲備養(yǎng)成與暫養(yǎng)促熟、人工催產孵化、仔稚魚餌料選擇、水質調控、稚魚運輸?shù)汝P鍵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法:一種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I)親魚養(yǎng)成選擇野生籃子魚進行網(wǎng)箱養(yǎng)殖,養(yǎng)殖密度5-15尾/m3,投喂斑節(jié)對蝦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 _2%,輔助投喂枝狀海藻,每月投喂5-7kg,養(yǎng)殖時間2-3年;(2)親魚培養(yǎng)當親魚的體重達到雌魚大于400g/尾,雄魚大于300g/尾的標準后,從網(wǎng)箱轉運到親魚池中,起捕的最佳時間為清晨,當日不投喂,運輸密度50-80尾/m3,運輸水溫140C _16°C,運輸時間小于6小時;親魚池底面積15-20m2,池深1.8-2.5m,每池放置親魚75-100尾,池壁和池底涂刷成深色,池底放置10-18個氣石,池上方1.6-2m處布置遮光網(wǎng),池底放置7-10張尼龍網(wǎng)片,日換水1-3次,換水量100%,每日吸底,5-7日倒池一次;馴化投喂時將對蝦配合飼料顆粒加少量水揉粘,然后混合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拌勻,對蝦配合飼料顆粒、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的重量比為100: 2: 1,風干后做成顆粒投喂,顆粒大小約2 X 2 X 2mm,每日馴化2_5次,每次馴化30分鐘,每次投喂約20_50g飼料顆粒,馴化攝食后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至親魚不再攝食為止,輔助餌料為新鮮海藻,用細繩綁于石塊上投喂,每日投喂450-600g ;(3)人工催產與孵化親魚腹部明顯膨脹后,計算親魚豐滿度,豐滿度=體重(g)/[體長(cm)_3X 100%,豐滿度大于3.1 %后進行人工催產,雌魚催產劑HCG使用量為500IU/kg,以生理鹽水稀釋至0.5-lml,進行背部肌肉注射,雄魚催產劑用量為雌魚的1/3 ;—周后未產卵則繼續(xù)注射,雌魚催產劑量為每公斤魚體HCG 300IU+LRH-A3 10 μ g,雄魚不需注射,每尾親魚最多注射2次;親魚產卵后,以l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溶液消毒I小時,然后投放入幼體培育池中的120目小網(wǎng)箱內進行孵化,120目小網(wǎng)箱的規(guī)格為ImX ImX lm,孵化出膜后將仔魚輕倒出到幼體培育池中,水溫24°C _28°C條件下,孵化時間27-48小時;(4)幼體培育池準備培育池底面積15-20m2,深1.5_2m,根據(jù)池的形狀內襯可平面移動網(wǎng)箱,以鉛墜固定網(wǎng)箱形狀,內襯于池壁的為80目的周網(wǎng),鋪于池底的為50目的底網(wǎng),排水處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lm,其他部位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20-30cm,底網(wǎng)距池底40cm,保持水深1.4m以上,將進水處設置在排水處的對角線位置,每平方米放置一個氣石,網(wǎng)箱四個角落每個角落還要各放一個氣石;(5)幼體培育水質保持與處理孵化3日后,每日采用盤式吸底器進行吸底操作,孵化后3至13日隔日換水一次,采用虹吸法排水,進排水同時進行,進排水量相同,每次換水40-60%,速度為1.25-1.3m3/h,進水水溫應與池水溫相近;孵化13日后每日換水一次,每次換水50%,速度為1.5-2m3/h,每3-4日投入青霉素鈉2mg/L或每6日投入土霉素lmg/L,孵化后1_7日對池水微充氣,8日后逐漸增大充氣量至溶氧> 4mg/L ;(6)幼體的階段餌料投喂初孵仔魚培育密度為9000-12000尾/m3,孵化后48小時,開始投喂亞心型扁藻至第13日,保持濃度500-1000個/ml,投喂洛氏角毛藻至育苗結束,保持濃度5_10個群體/ml,投喂SS型褶皺臂輪蟲4日,密度2-5個/ml,投喂牡蠣擔輪幼蟲4日,密度為大于3個/ml ;孵化后第6日,開始投喂S型褶皺臂輪蟲9-10日,密度2-5個/ml ;孵化后第13日投喂鹵蟲5-6日,密度0.5-1個/ml ;孵化第18日后投喂鹵蟲0.5_1個/ml,麒麟菜碎屑5g/池,投喂至育苗結束;孵化后18-22日,稚魚體長達1.6-1.8cm時開始人工飼料馴化,以搓碎的蝦片投喂,每次56g/池,每日3次;(7)稚魚的運輸稚魚體長大于2.4cm時進行中間培育或直接養(yǎng)殖,夜間將培育網(wǎng)箱輕抬起,集苗,投放冰塊來降低集苗處水溫,當水溫降低至18-20°C后用容器帶水將魚轉移至運輸容器,光強< 3001ux下進行,運輸密度40000-50000尾/m3,容器內放置氣石并投放少量海藻,以運輸車運輸,水溫18-20°C,放養(yǎng)前需調節(jié)運輸水溫,防止稚魚因溫度應激死亡,調溫時間30分鐘,當調至與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溫(養(yǎng)殖環(huán)境溫度20-30°C ) 一致后放苗;
所述的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用水為2級沙濾海水,紫外線消毒,鹽度 27-33,水溫 25-28 °C,溶氧 > 4mg/L ;
所述輪蟲,是指采用小球藻培養(yǎng)增殖,然后采用英偉輪蟲營養(yǎng)強化劑(DHAPROTEIN SELC0)和裂壺藻粉3: I投喂強化后的輪蟲,輪蟲密度400-500個/ml左右,用量為每億輪蟲40g,溶氧保持> 4mg/L,時間6-8h,以lmg/L的氟苯尼考消毒;所述鹵蟲是指,以鹵蟲卵采用質量分數(shù)5%的次氯酸鈉和質量分數(shù)0.5%氫氧化鈉的混合水溶液1200ml將IOOg鹵蟲卵殼溶解掉,溫度小于40°C,全部卵變成紅色后立即以I %硫代硫酸鈉溶液清洗干凈,去殼后孵化,采用鹵蟲營養(yǎng)強化劑(DC DHA SELC0)投喂強化后的鹵蟲,鹵蟲密度2億個/m3,pH7.5-8.0,溶氧保持大于4mg/L,用量每億鹵蟲40g,以Img/L的氟苯尼考消毒;所述的HCG是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LRH_A是指粗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所述麒麟菜碎屑是指將麒麟菜打碎后以網(wǎng)袋過濾出來的碎屑;所述蝦片為市售高級無渣蝦片;所述的螺旋藻粉、對蝦配合飼料均為市售產品;所述的海帶粉為市售水產用海帶粉或飼料加工原料海帶粉,顆粒徑< 0.15mm。采取上述措施的本發(fā)明,工藝流程科學,可操作性強,以淺海網(wǎng)箱和工廠化室內育苗車間為基礎條件,用相同的方法對人工養(yǎng)殖的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親魚進行人工繁育,實現(xiàn)了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的親魚供應與工廠化育苗生產,系統(tǒng)解決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人工繁育過程中親魚的人工催產孵化、仔稚魚餌料選擇與強化、水質調控、稚魚運輸?shù)燃夹g,養(yǎng)成親魚產卵率達到65%以上,平均產卵受精率達到85%以上,以初孵仔魚培育至體長2.4cm計算,黃斑籃子魚工廠化人工繁育成活率12.3% -25.6 %,褐籃子魚工廠化人工繁育成活率10.7% _27.0%,實現(xiàn)了兩種籃子魚的工廠化育苗生產,擁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對籃子魚的人工增養(yǎng)殖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并為其它種籃子魚人工苗種繁育提供技術參考。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案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實施例1實施步驟:1、親魚養(yǎng)成2006年7月,于我國南方沿海對野生采捕的褐籃子魚(體長5-lOcm)進行淺海網(wǎng)箱養(yǎng)殖,混養(yǎng)石斑魚,平均養(yǎng)殖密度5尾/m3,投喂斑節(jié)對蝦飼料,日投喂量為籃子魚總體重2%,輔助投喂枝狀海藻每月5-7kg,同時啄食網(wǎng)箱附著的藻類,養(yǎng)殖時間21個月。
2、親魚培養(yǎng)挑選體重達450g/尾的雌魚,體重達350g/尾雄魚,褐籃子魚56尾,雌33尾。用運輸船充氣運輸2小時,后用運輸車充氣運輸3小時至育苗場地,起捕時間4:00,運輸前不投喂,裝車運輸時采用0.8m3的水箱進行裝運,運輸車運輸時水溫通過加冰塊降溫至15-16°C。親魚培育用水同幼體培育用水。親魚暫養(yǎng)于底面積20m2的親魚池,共使用2個親魚池,其中一個用來暫養(yǎng),一個用來輪換倒池消毒或催產產卵。池深1.8m,池壁和池底涂刷黑色的油漆,池底平均分布15個氣石采用羅茨鼓風機進行充氣增氧,池上方2m處擋上遮光網(wǎng),池底放置10張綠色的懸垂尼龍網(wǎng)片作為躲避物,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100%,每日吸底一次,清除剩余餌料和糞便雜質等,每5日倒池一次。運輸親魚投放前適應溫度,適應溫度后投放于親魚池,第2日開始馴化投喂對蝦配合飼料,投喂前將對蝦配合飼料顆粒加少量水揉粘,然后混合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拌勻,重量比為100: 2: 1,風干后以做成顆粒投喂,顆粒大小2X2X2cm,約一半米粒大小,投喂一次20g,前3日每日投喂5次,3日后每日馴化2-3次,一次30分鐘投喂約30-50g飼料,第7日完全馴化攝食后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至親魚不再攝食為止,輔助餌料為麒麟菜和條滸苔等,用細繩綁于石塊上,每日投喂500g,攝食干凈后補充。3、人工催產與孵化培育14日后,計算親魚豐滿度,豐滿度=體重(g)/[體長(cm)]3X 100%,選擇豐滿度達到3.1 %以上的親魚,每只雌魚采用HCG約250IU以生理鹽水稀釋至0.5-lml后注射背部肌肉,雄魚用量為雌魚的1/3 ;觀察豐滿度可知是否已經(jīng)產卵,部分未產的親魚一周后繼續(xù)注射,使用催產劑量為每公斤魚體HCG300IU+LRH-A3 10 μ g,雄魚不需注射,每尾親魚最多注射2次,待其產卵。產卵后以燒杯帶水裝卵觀察其受精情況,受精卵為透明狀。將親魚撈出后以急水流沖出受精卵并洗凈,以l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溶液消毒I小時,然后投放于幼體培育池中規(guī)格為ImX ImX Im的120目小網(wǎng)箱內進行孵化,孵化出膜后將仔魚輕倒出。第I次注射催產,褐籃子魚·產出受精卵280萬粒;第2次注射催產,褐籃子魚產出受精卵680萬粒,由于所產卵較多,僅留取部分進行孵化。孵化水溫26°C,褐籃子魚孵化時間約28小時。4、幼體培育池準備幼體培育池為受精卵孵化和幼體培育場地,在親魚產卵前準備完畢。培育池池底面積20m2,方形,深2m,根據(jù)池的形狀內襯可平面移動網(wǎng)箱,以鉛墜固定網(wǎng)箱形狀,方便換水同時不影響吸底操作,網(wǎng)箱四周圍網(wǎng)目80,內襯池壁,排水處的周圍網(wǎng)距離池壁lm,可臨時調節(jié)距離,其他部位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20-30cm,底網(wǎng)目50,底網(wǎng)距池底40cm,注水深1.6-1.7m,進排水處呈對角線位置,每平方米放置一個氣石充氣,網(wǎng)箱四個角還要各放一個氣石充氣。5、幼體培育水質保持與處理育苗用水為2級沙濾海水,紫外線消毒,鹽度27-33,水溫24_28°C,溶氧通過羅茨鼓風機充氣增氧,保持大于4mg/L。孵化3日后,每日輕抖網(wǎng)箱,將糞便等雜物沉入池底后吸底,采用盤式吸底器進行吸底操作,吸底干凈。幼體培育過程中不倒池,第3-13日隔日換水一次,采用虹吸法以多條細管排水,進排水同時進行,進排水量相同形成水交換,每次換水50%,水交換速度為1.25-1.3m3/h,換水水溫與池水溫相近;孵化13日后每日換水一次,每次換水50%,水交換速度為1.5-2m3/h,每隔3日投青霉素鈉2mg/L —次,孵化后1_7日對池水微充氣,以見水花為主,8日后根據(jù)魚體的游泳能力逐漸增大充氣量,保持大于4mg/L,以魚體不經(jīng)常側翻為主。6、幼體的階段餌料投喂幼體根據(jù)發(fā)育階段采用不同的餌料,動物性餌料包括輪蟲和鹵蟲,以小球藻和扁藻培養(yǎng);仔魚的階段餌料為扁藻、洛氏角毛藻、牡蠣擔輪幼蟲、SS型褶皺臂輪蟲、S型褶皺臂輪蟲;稚魚階段餌料為S型褶皺臂輪蟲、鹵蟲、麒麟菜碎屑和蝦片。小球藻、扁藻和洛氏角毛藻以水產單胞藻培養(yǎng)方式進行培養(yǎng),配備水體100m3,小球藻常備40m3,扁藻常備20m3,洛氏角毛藻常備20m3,余下水體用以臨時培養(yǎng)所需的海藻。SS型褶皺臂輪蟲、S型褶皺臂輪蟲分別準備3池(15m3),鹵蟲根據(jù)籃子魚口徑的大小以單胞藻培養(yǎng)一定時間后投喂,準備2池(15m3),開始直接投喂初孵鹵幼,采用鹵蟲孵化桶直接孵化。鹵蟲通過購買鹵蟲卵去殼后孵化,去殼時采用質量分數(shù)5%的次酸鈉溶液在堿性水溶液將鹵蟲卵殼溶解掉,用1%硫代硫酸鈉溶液清洗。輪蟲和鹵蟲投喂前強化并以lmg/L的氟苯尼考消毒I小時,強化和消毒同時進行。輪蟲強化采用英偉輪蟲營養(yǎng)強化劑(DHA PROTEIN SELC0)和裂壺藻粉3: I投喂輪蟲,輪蟲密度400-500個/ml左右,用量為每億輪蟲30g,溶氧保持在5_7mg/L以上,時間6-8小時,鹵蟲強化采用鹵蟲營養(yǎng)強化劑(DC DHA SELC0)投喂,鹵蟲密度2億鹵蟲/m3,PH7.5-8.0,溶氧保持在4-6mg/L以上,用量每億鹵蟲40g。麒麟菜碎屑是指將麒麟菜以豆?jié){機打碎后根據(jù)魚體口徑以60-80目網(wǎng)袋過濾出來的碎屑。初孵仔魚培育密度約為10000尾/m3,單池約20萬尾,過多則撈出,初孵化后48小時開始投喂亞心型扁藻,保持濃度500-1000個/ml至13日;投喂洛氏角毛藻至育苗結束,保持濃度約10個群體/ml ;投喂SS型褶皺臂輪蟲密度保持為2-5個/ml,投喂4日;投喂牡蠣擔輪幼蟲,密度大于3個/ml,投喂4日。孵化后第6日投喂S型褶皺臂輪蟲密度保持為2-5個/ml,投喂9-10日,孵化后第13日投喂初孵鹵幼密度保持為0.5_1個/ml,投喂6日,孵化后第18日投喂培養(yǎng)過2-3日的鹵蟲0.5-1個/ml和麒麟菜碎屑5g/池,投喂至育苗結束。孵化18日稚魚體長1.6cm開始人工飼料馴化,以干搓法將搓碎的蝦片投喂,每次5-6g/池,每日3次,隔4小時一次。7、稚魚的運輸稚魚體長2.5cm可運輸,主采用夜間捕撈方式,將培育網(wǎng)箱抬起,集苗,局部以加冰水方式將集苗區(qū)域的水溫調至18_20°C,過程要慢,后以2L的勺子帶水盛魚至運輸容器,操作環(huán)境弱光即光強< 3001ux,運輸密度4-5萬尾/m3,運輸容器內米用氣石充氧并投放絲狀滸苔增加躲避物,以運輸車運輸,水`溫18-20°C,放養(yǎng)前需將運輸水溫半小時左右調至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溫后放苗養(yǎng)成。部分稚魚纏繞于滸苔中死亡,運輸成活率高于70%,對照組為白天試驗性捕撈運輸,對照組成活率不超過40%。10.育苗結果2008年,親魚產卵率高于73%,平均受精率高于85 %,以初孵仔魚培育至體長
2.4cm計算,褐籃子魚繁育成活率11.7% -20.4%,培育出褐籃子魚苗44萬尾(2批次育苗,總育苗水體220m3)。實施例2實施步驟:1.親魚的培養(yǎng)2007年8月,于我國南方沿海對野生采捕的黃斑籃子魚(體長5-lOcm)進行淺海網(wǎng)箱養(yǎng)殖,平均養(yǎng)殖密度15尾/m3,投喂斑節(jié)對蝦飼料,日投喂量為籃子魚總體重2%,輔助投喂枝狀海藻,每月投喂5-7kg,同時啄食網(wǎng)箱附著的藻類,養(yǎng)殖時間3年。2、親魚養(yǎng)成挑選體重大于450g/尾的雌魚,體重大于350g/尾的雄魚,其中黃斑籃子魚51尾,雌22尾。用運輸船充氣運輸I小時,后用運輸車充氣運輸2小時至育苗場地,起捕時間6:00,運輸前不投喂,裝車運輸時采用兩個0.5m3的水箱進行裝運,運輸車運輸時水溫通過加冰塊降溫至16°C。親魚培育用水同幼體培育用水。親魚暫養(yǎng)于底面積15m2的親魚池,共使用2個親魚池,其中一個用來暫養(yǎng),一個用來輪換倒池消毒或催產產卵。池深2m,池壁和池底涂刷黑色的油漆,池底平均分布15個的氣石采用羅茨鼓風機進行充氣增氧,池上方1.6m處擋上遮光網(wǎng),池底放置10張綠色尼龍網(wǎng)片。由于雄魚運輸刺激大量排精,前3日每日換水3次,每次換水100 %,之后每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100 %。每日吸底一次,清除剩余餌料和糞便雜質等,每5日倒池一次。運輸親魚投放前適應溫度,適應溫度后投放于親魚池,保持溫度24-25°C,第2日開始馴化投喂對蝦配合飼料,投喂前將對蝦配合飼料顆粒加少量水揉粘,然后混合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拌勻,對蝦配合飼料顆粒、水產用海帶粉、螺旋藻粉的重量比為100: 2: 1,風干后以顆粒投喂,顆粒約一半米粒大小,每次投喂30g,每日馴化5次,4日后每日馴化2-3次,一次30分鐘,投喂約30-50g飼料,第6日完全馴化攝食后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至親魚不再攝食為止,投喂量約為親魚體重的3-4%,雌魚攝食主動性高于雄魚。每日輔助餌料為麒麟菜和條滸苔等,用細繩綁于石塊上投喂,攝食干凈后撈出石塊以高錳酸鉀消毒后重新綁海藻補充,其中投放位置靠近池壁。3、人工催產與孵化培育13日后,大多數(shù)親魚基本成熟,計算親魚豐滿度,豐滿度=體重(g)/[體長(cm) ]3X100%,選擇豐滿度達到3.1 %以上的親魚,每尾雌魚采用HCG約250IU以生理鹽水稀釋后注射背部肌肉,雄魚用量為雌魚的1/3,雌雄分辨不出的按雄魚劑量注射,一周后繼續(xù)選擇豐滿度3.1以上親魚進行注射,雄魚不再注射,每尾雌魚催產劑用量為每kg魚體HCG300IU+LRH-A3 10 μ g,后待其產卵。產卵后以燒杯帶水裝卵觀察其受精情況,受精卵為透明狀。將親魚撈出后以急水流沖出受精卵并洗凈,以l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溶液消毒I小時,后投放于幼體培育池中規(guī)格為ImX ImX Im的120目小網(wǎng)箱內進行孵化,孵化出膜后將仔魚輕倒出。第I次注射催產,黃斑籃子魚產出受精卵440萬粒;第2次注射催產,黃斑籃子魚產出受精卵520萬粒,留取部分受精卵進行孵化育苗。孵化水溫27°C,黃斑籃子魚孵化時間約 46h。4、幼體培育池準備幼體培育池為受精卵孵化和幼體培育場地,在親魚產卵前準備完畢。培育池池底面積20m2,方形,深2m,根據(jù)池的形狀內襯可平面移動網(wǎng)箱,以鉛墜固定網(wǎng)箱形狀,方便換水同時不影響吸底操作,網(wǎng)箱四周圍網(wǎng)目80,內襯池壁,排水處的周圍網(wǎng)距離池壁(排水處)lm,可臨時調節(jié)距離,其他部位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20-30cm,底網(wǎng)目50,底網(wǎng)距池底40cm,注水深1.6-1.9m,進排水處呈對角線位置,每平方米放置一個氣石充氣,網(wǎng)箱4角還要各放一個氣石充氣。5、幼體培育水質保持與處理育苗用水為2級沙濾海水,紫外線消毒,鹽度28-33,水溫26_28°C,溶氧通過羅茨鼓風機充氣增氧。孵化3日后,每日輕抖網(wǎng)箱,將糞便等雜物沉入池底后吸底,采用盤式吸底器進行吸底操作,吸底干凈,每6日投放土霉素一次,lmg/L,將土霉素片直接搗碎成小顆粒撒于池底,給池底消毒。幼體培育過程中不倒池,第3-10日隔日換水一次,采用虹吸法以多條細管排水,管口徑約I cm,進排水同時進行,進排水量保持相同形成水交換,每次換水約40-60%,水交換量為1.25-1.3m 3/h,換水水溫與池水溫相近,孵化13日后每日換水一次,每次換水50%,水交換量為1.7-2m3/h,每隔3-4日投青霉素鈉2mg/L—次,孵化后1_7日對池水微充氣,以見水花為主,第8日后根據(jù)魚體的游泳能力逐漸增大充氣量,以魚體不經(jīng)常側翻為主。8.仔魚、稚魚的階段餌料投喂幼體根據(jù)發(fā)育階段采用的不同的餌料,準備方式和用量與實施例1的步驟6相同,初孵仔魚培育密度約為10000尾/m3,單池約15萬尾仔魚,過多撈出,初孵化后48小時投喂亞心型扁藻,保持濃度500-1000個/ml至13日;投喂洛氏角毛藻至育苗結束,保持濃度約10個群體/ml ;投喂SS型褶皺臂輪蟲密度保持為2-6個/ml,投喂4日;投喂牡蠣擔輪幼蟲密度>3個/ml,投喂4日。孵化后第6日投喂S型褶皺臂輪蟲密度保持為2-5個/ml,投喂9-10日,孵化后第12-13日投喂初孵鹵幼密度保持為0.5-1個/ml,投喂6_7日,孵化第17日投喂培養(yǎng)過2-3日的鹵幼0.5-1個/ml和麒麟菜碎屑5g/池,投喂至育苗結束。孵化后第22日稚魚體長1.8-2.0cm開始人工飼料馴化,以干搓法將搓碎的蝦片投喂,每次5_6g/池,每日3次,隔4小時一次。9.稚魚的運輸稚魚體長大于2.4cm后運輸,采用夜間捕撈方式,將培育網(wǎng)箱抬起,集苗,局部以加冰水方式將水溫至20°C,后以8L水桶帶水盛魚至運輸容器,容器口圍網(wǎng),防止水多逸出。操作環(huán)境采用燭光,其中照射在水體光強< 3001ux,運輸密度3-5萬尾/m3,運輸容器內采用氣石充氧并投放麒麟菜和條滸苔等海藻增加躲避物,以運輸車運輸,水溫約20°C,放養(yǎng)前需調節(jié)運輸水溫,防止稚魚因溫度應激死亡,調溫時間30分鐘,當調至與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溫一致后放苗,運輸成活率高于80 %。10.育苗結果親魚產卵率高于7 0 %,平均受精率高于85 %,以初孵仔魚培育至體長2.4cm計算,黃斑籃子魚繁育成活率12.3% -25.6 %,培育出黃斑籃子魚苗66萬尾(2批次育苗,總育苗水體 200m3) ο
權利要求
1.一種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親魚養(yǎng)成 選擇野生籃子魚進行網(wǎng)箱養(yǎng)殖,養(yǎng)殖密度5-15尾/m3,投喂斑節(jié)對蝦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1% _2%,輔助投喂枝狀海藻,每月投喂5-7kg,養(yǎng)殖時間2-3年; (2)親魚培養(yǎng) 當親魚的體重達到雌魚大于400g/尾,雄魚大于300g/尾的標準后,從網(wǎng)箱轉運到親魚池中,起捕的最佳時間為清晨,當日不投喂,運輸密度50-80尾/m3,運輸水溫14°C -16°C,運輸時間小于6小時;親魚池底面積15-20m2,池深1.8-2.5m,每池放置親魚75-100尾,池壁和池底涂刷成深色,池底放置10-18個氣石,池上方1.6-2m處布置遮光網(wǎng),池底放置.7-10張尼龍網(wǎng)片,日換水1-3次,換水量100%,每日吸底,5-7日倒池一次;馴化投喂時將對蝦配合飼料顆粒加少量水揉粘,然后混合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拌勻,對蝦配合飼料顆粒、水產用海帶粉和螺旋藻粉的重量比為100: 2: 1,風干后做成顆粒投喂,顆粒大小約.2 X 2 X 2mm,每日馴化2_5次,每次馴化30分鐘,每次投喂約20_50g飼料顆粒,馴化攝食后每日投喂3次,每次投喂至親魚不再攝食為止,輔助餌料為新鮮海藻,用細繩綁于石塊上投喂,每日投喂450-600g ; (3)人工催產與孵化 親魚腹部明顯膨脹后,計算親魚豐滿度,豐滿度=體重(g)/[體長(Cm)]3X100%,豐滿度大于3.1 %后進行人工催產,雌魚催產劑HCG使用量為500IU/kg,以生理鹽水稀釋至.0.5-lml,進行背部肌肉注射,雄魚催產劑用量為雌魚的1/3 ;—周后未產卵則繼續(xù)注射,雌魚催產劑量為每公斤魚體HCG 300IU+LRH-A3 10 μ g,雄魚不需注射,每尾親魚最多注射2次;親魚產卵后,以lmg/L的青霉素鈉海水溶液消毒I小時,然后投放入幼體培育池中的.120目小網(wǎng)箱內進行孵化,120目小網(wǎng)箱的規(guī)格為ImX ImX lm,孵化出膜后將仔魚輕倒出到幼體培育池中,水溫24°C _28°C條件下,孵化時間27-48小時; (4)幼體培育池準備 培育池底面積15-20m2,深1.5-2m,根據(jù)池的形狀內襯可平面移動網(wǎng)箱,以鉛墜固定網(wǎng)箱形狀,內襯于池壁的為80目的周網(wǎng),鋪于池底的為50目的底網(wǎng),排水處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lm,其他部位的周網(wǎng)距離池壁20-30cm,底網(wǎng)距池底40cm,保持水深1.4m以上,將進水處設置在排水處的對角線位置,每平方米放置一個氣石,網(wǎng)箱四個角落每個角落還要各放一個氣石; (5)幼體培育水質保持與處理 孵化3日后,每日采用盤式吸底器進行吸底操作,孵化后3至13日隔日換水一次,采用虹吸法排水,進排水同時進行,進排水量相同,每次換水40-60%,速度為1.25-1.3m3/h,進水水溫應與池水溫相近;孵化13日后每日換水一次,每次換水50%,速度為1.5-2m3/h,每.3-4日投入青霉素鈉2mg/L或每6日投入土霉素lmg/L,孵化后1_7日對池水微充氣,8日后逐漸增大充氣量至溶氧> 4mg/L ; (6)幼體的階段餌料投喂 初孵仔魚培育密度為9000-12000尾/m3,孵化后48小時,開始投喂亞心型扁藻至第13日,保持濃度500-1000個/ml,投喂洛氏角毛藻至育苗結束,保持濃度5_10個群體/ml,投喂SS型褶皺臂輪蟲4日,密度2-5個/ml,投喂牡蠣擔輪幼蟲4日,密度為大于3個/ml ;孵化后第6日,開始投喂S型褶皺臂輪蟲9-10日,密度2-5個/ml ;孵化后第13日投喂鹵蟲5-6日,密度0.5-1個/ml ;孵化第18日后投喂鹵蟲0.5_1個/ml,麒麟菜碎屑5g/池,投喂至育苗結束;孵化后18-22日,稚魚體長達1.6-1.8cm時開始人工飼料馴化,以搓碎的蝦片投喂,每次56g/池,每日3次; (7)稚魚的運輸 稚魚體長大于2.4cm時進行中間培育或直接養(yǎng)殖,夜間將培育網(wǎng)箱輕抬起,集苗,投放冰塊來降低集苗處水溫,當水溫降低至18_20°C后用容器帶水將魚轉移至運輸容器,光強< 3001ux下進行,運輸密度40000-50000尾/m3,容器內放置氣石并投放少量海藻,以運輸車運輸,水溫18-20°C,放養(yǎng)前需調節(jié)運輸水溫,防止稚魚因溫度應激死亡,調溫時間30分鐘,當調至與養(yǎng)殖環(huán)境水溫(養(yǎng)殖環(huán)境溫度20-30°C ) 一致后放苗; 所述的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用水為2級沙濾海水,紫外線消毒,鹽度 27-33,水溫 25-28 °C,溶氧 > 4mg/L ; 所述輪蟲,是指采用小球藻培養(yǎng)增殖,然后采用英偉輪蟲營養(yǎng)強化劑(DHA PROTEINSELC0)和裂壺藻粉3: I投喂強化后的輪蟲,輪蟲密度400-500個/ml左右,用量為每億輪蟲40g,溶氧保持> 4mg/L,時間6-8h,以lmg/L的氟苯尼考消毒; 所述鹵蟲是指,以鹵蟲卵采用質量分數(shù)5%的次氯酸鈉和質量分數(shù)0.5%氫氧化鈉的混合水溶液1200ml將IOOg鹵蟲卵殼溶解掉,溫度小于40°C,全部卵變成紅色后立即以I %硫代硫酸鈉溶液清洗干凈,去殼后孵化,采用鹵蟲營養(yǎng)強化劑(DC DHA SELC0)投喂強化后的鹵蟲,鹵蟲密度2億個/m3,pH7.5-8.0,溶氧保持大于4mg/L,用量每億鹵蟲40g,以lmg/L的氟苯尼考消毒; 所述的HCG是指絨毛膜促性腺激素;LRH-A是指粗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所述麒麟菜碎屑是指將麒麟菜打碎后以網(wǎng)袋過濾出來的碎屑; 所述蝦片為市售高級無渣蝦片; 所述的螺旋藻粉、對蝦配合飼料均為市售產品; 所述的海帶粉為市售水產用海帶粉或飼料加工原料海帶粉,顆粒徑< 0.15m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的是一種籃子魚的人工繁育方法。黃斑籃子魚(Siganus canaliculatus)和褐籃子魚(Siganus fuscescens)為籃子魚科常見魚種,兩種魚生理特點、繁殖習性和繁育方法較為相似,人工繁育過程中存在來源與馴化困難,初孵個體體型小、幼體應激性強造成的死亡率高,缺乏系統(tǒng)的人工繁育技術,養(yǎng)殖苗種主要來自海捕野生苗等問題。本發(fā)明采取了親魚養(yǎng)成、培養(yǎng)、人工催產與孵化、幼體培育池準備、培育水質處理、階段餌料投喂、稚魚運輸?shù)募夹g措施,實現(xiàn)了親魚供應與育苗工廠化生產,系統(tǒng)解決黃斑籃子魚和褐籃子魚人工繁育過程中親魚的人工催產孵化、仔稚魚餌料選擇與強化、水質調控、稚魚運輸?shù)燃夹g問題。養(yǎng)成親魚產卵率達到65%以上,平均產卵受精率達到85%以上,人工繁育成活率10.7%-27%。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70094SQ201210395600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fā)明者鄒杰, 王志成, 彭慧婧, 楊家林, 文雪, 童潼, 張琴, 蔣艷 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