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棟薄膜溫室保溫幕簾氣墊式柔性密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設施農業(y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大棚、日光薄膜溫室和連棟薄膜溫室內保溫幕簾柔性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農業(yè)現代化推進,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塑料大棚、日光薄膜溫室和連棟薄膜溫室成為現代農業(yè)生產重要設施,2004年我國塑料大棚、日光薄膜溫室和連棟薄膜溫室總計200萬公頃,保溫幕簾有效減少各類薄膜溫室內加熱體積1/3,其間隙密封效果影響溫室能源損耗,有效的密封可以減少能源損耗8~10%,溫室保溫幕簾密封結構是必須考慮和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
在塑料大棚、日光薄膜溫室和連棟薄膜溫室成功降低室內保溫幕簾間隙能源損耗,社會效益是巨大的。國外和國內同行在溫室設計和產品研制中,通常采用鋼絲繩卷動或齒條推動保溫膜拉桿與屋架緊密接觸密封,同時滿足多行多間長距密封要求,傳動和結構制造精度要求較高,安全性差。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連棟薄膜溫室保溫幕簾氣墊式柔性密封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連棟薄膜溫室保溫幕簾氣墊式柔性密封裝置,由保溫幕簾軸桿1、充氣密封袋2、保溫幕簾3、供氣管道4、供氣泵5、溫室屋架梁6、牽引繩7組成(其結構如圖1、2所示)。溫室屋架梁6有N個,相鄰的溫室屋架梁6相互平行,保溫幕簾3的一邊固定于溫室屋架梁6,另一邊固定于相應的保溫幕簾軸桿1;牽引繩7有2-20根,每根牽扯引繩7的一端連接保溫幕簾軸桿1,保溫幕簾軸桿1通過牽引繩7牽動;保溫幕簾軸桿1與相鄰溫室屋架梁6之間設有充氣密封袋2,充氣密封袋2通過供氣管道4連接供氣泵5。
本實用新型中,溫室屋架梁6的數量視溫室的間數而定,每個溫室設有一個溫室屋架梁6,通常所采用的溫室屋架梁N為2-30個。
本實用新型中,充氣密封袋2可以采用乙烯塑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保溫幕簾3的一端固定于溫室屋架梁6上,另一端固定于保溫幕簾軸桿1上,通過牽引繩7牽引保溫幕簾軸桿1移動。使用時,供氣泵5通過供氣管道4向固定在對應的溫室屋架梁6上的充氣密封袋2充氣,充氣密封袋2填補了溫室屋架梁6與保溫幕簾軸桿1之間留有的間隙,使保溫幕簾拉桿1與屋架之間密封。
本實用新型改變了現有結構用緊密接觸密封的技術方法,避免了保溫幕簾軸桿與連棟溫室多棟多間屋架之間緊密接觸要求,允許留有間隙,利用可充氣密封帶柔性密封,降低制造精度。使用本實用新型在連棟溫室長距保溫幕簾軸桿與多棟多間屋架之間,采用供氣便捷、大彈性的充氣密封袋,實現密封。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中標號1為保溫幕簾軸桿,2為保溫幕簾,3為充氣密封袋,4為供氣管道,5為供氣泵,6為溫室屋架梁,7為牽引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薄膜溫室縱向5連間,橫向三連棟;單間溫室長3000毫米,寬為3500毫米,保溫幕簾軸桿1長15000毫米,保溫幕簾2采用0.1毫米厚的薄膜作為保溫幕簾,充氣密封袋3的材料選用乙烯塑料,塑料袋直徑100毫米,長15500毫米,厚0.1毫米;供氣管道4的直徑為150毫米,供氣泵6選用370~750m3/h,型號為y90-4離心式風機。將上述部件按圖1-圖2所示方式連接,該領域的技術人員均能順利實施。
權利要求1.連棟薄膜溫室保溫幕簾氣墊式柔性密封裝置,由保溫幕簾軸桿(1)、充氣密封袋(2)、保溫幕簾(3)、供氣管道(4)、供氣泵(5)、溫室屋架梁(6)、牽引繩(7)組成,其特征在于溫室屋架梁(6)有N個,相鄰的溫室屋架梁(6)相互平行,保溫幕簾(3)的一邊固定于溫室屋架梁(6),另一邊固定于相應的保溫幕簾軸桿(1);牽引繩(7)有2-20根,每根牽扯引繩(7)的一端連接保溫幕簾軸桿(1),保溫幕簾軸桿(1)通過牽引繩(7)牽動;保溫幕簾軸桿(1)與相鄰溫室屋架梁(6)之間設有充氣密封袋(2),充氣密封袋(2)通過供氣管道(4)連接供氣泵(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棟薄膜溫室保溫幕簾氣墊式柔性密封裝置,其特征在于N為2-30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設施農業(y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塑料大棚、日光薄膜溫室和連棟薄膜溫室內保溫幕簾柔性密封裝置。由保溫幕簾軸桿、充氣密封袋、保溫幕簾、供氣管道、供氣泵、溫室屋架梁、牽引繩組成,溫室屋架梁有2-30個,相鄰溫室屋架梁相互平行,保溫幕簾一邊固定于溫室屋架梁,另一邊固定于相應的保溫幕簾軸桿;牽引繩有2-20根,每根牽扯引繩一端連接保溫幕簾軸桿,保溫幕簾軸桿通過牽引繩牽動;保溫幕簾軸桿與相鄰溫室屋架梁之間設有充氣密封袋,充氣密封袋連接供氣泵。本實用新型避免了現有結構保溫幕簾軸桿與連棟溫室多棟多間屋架之間緊密接觸要求,允許留有間隙,采用供氣便捷、大彈性的充氣密封袋密封,降低制造精度。
文檔編號A01G9/22GK2914649SQ200620039
公開日2007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2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2月7日
發(fā)明者尹智敏, 吳啟迪, 徐立鴻, 唐紅星, 黃志良 申請人: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