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苗移植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移植蔬菜等的苗的苗移植機,具體是涉及苗移植機的苗裝載臺以及苗供給部的遮板裝置的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苗移植機是將苗從設置在機身后部的苗供給部投入移植開孔器(所謂的移植爪)內,將該移植開孔器移動到壟中進行該苗的移植。該苗移植機是機身后部具有苗供給部的結構。
并且,例如,在特開平11-332316號公報中所發(fā)表的苗移植機中,該苗供給部在機身側部具有一個用于裝載苗的苗裝載臺,通過作業(yè)人員的手將苗裝載臺上的苗向苗供給部補給。
但是在這樣的結構中,可以裝載在苗裝載臺上的苗的量有限。因此,在移植操作中,為了補給苗需要將苗移植機從地里移動到苗的保管場所,工作效率低下。
為了解決該問題,可以通過具備多個苗裝載臺提高能夠裝載的苗的數(shù)量、提高工作效率。這種情況下,在移植作業(yè)中通過形成移動苗裝載臺、使其位置可以更換地構成,作業(yè)人員將容易向苗供給部補給苗。
但是,在這樣的結構中,苗裝載臺在移動時,該苗裝載臺與苗供給部的其他部件接觸,有可能成為破損的原因。并且,在作業(yè)中,需要事先固定苗裝載臺,由于一面避免苗裝載臺與其他部件接觸、一面進行其固定以及固定解除的操作,所以操作復雜,有可能導致作業(yè)人員的錯誤操作。
另外,在現(xiàn)有的苗移植機的苗供給部中,已知具有在將苗向移植開孔器供給的苗供給筒上安裝遮板開關裝置的結構。例如,在實用新型申請公告昭和57年-48329號公報和實用新型公開平成2年-138505號公報所述的苗移植機中,在到達苗供給位置后的移植開孔器上設置將苗從上方供給的苗輸送筒,并設置有可以使該苗輸送筒下端開口部開放、關閉的遮板。還設置有將該遮板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的支撐部件,移植開孔器到達苗供給位置后,通過解除該支撐部件形成的支撐,打開遮板。
但是,在這樣的結構中,連接移植開孔器與苗供給部的動作的控制結構變得復雜,降低了苗移植機的經濟性和動作的穩(wěn)定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移植蔬菜等的苗的苗移植機,在該苗移植機中,能夠防止苗供給部的破損,同時,能夠使通過該苗供給部進行的苗的供給更加穩(wěn)定。
為了實現(xiàn)該目的,一種苗移植機的結構是,具有設置在機身本體上的苗供給部和設置在該苗供給部的側方上的苗裝載臺,使該苗裝載臺可水平轉動并且可上下升降地構成,該苗供給部和向該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被上下設置,在上述苗移植機上設置將向上述苗供給部的上方位置轉動的苗裝載臺的下降限制在規(guī)定高度的限制裝置。
通過這樣的結構,在使苗裝載臺向苗供給部的上方位置轉動時,由于該苗裝載臺的下降被限制裝置限制在規(guī)定的高度,因此,該苗裝載臺不與其下方的苗供給部接觸,并且,使該苗裝載臺向該苗供給部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時,由于該限制裝置形成的苗裝載臺的下降限制解除,所以可以調整該苗裝載臺的高度位置、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如果使向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下降并通過限制裝置支撐在規(guī)定的高度,則不會錯使該苗裝載臺落下,能夠防止與其下方的苗供給部的沖撞于未然,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為了防止向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萬一落下,以往,通過使用扳手等工具將夾具牢固地夾緊,來固定支撐苗裝載臺的支撐支架的位置。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若通過限制裝置將向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支撐在規(guī)定的高度,則不會進一步下降,可以減輕夾具形成的夾緊強度。因此,可以使用旋鈕螺絲等用手能夠進行夾緊操作的夾具,其結果,苗裝載臺的位置固定不需要扳手等工具,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本發(fā)明的苗移植機,與機身的行駛聯(lián)動地進行苗的移植,具有上下升降地進行苗的移植的移植開孔器和向該移植開孔器供給苗的苗供給部,該苗供給部為對連結成橢圓形的苗輸送筒進行轉動驅動的結構,使苗從該苗輸送筒的橢圓形的移動軌跡的適當位置落下,該苗被上述移植開孔器接住、移植到田里,在上述苗輸送筒上設置可以使底面開關的遮板,該遮板被加力裝置向開方向強制加力。
通過這樣地構成,可以使開放、關閉苗輸送筒底面的遮板切實地處于開的狀態(tài),在防止交接時苗的姿勢變亂的同時,能使遮板與開孔器的動作時間一致。因此移植更加穩(wěn)定。
圖1是苗移植機1的側視圖。
圖2是苗裝載部8的側視圖。
圖3是該俯視圖。
圖4是該后視圖。
圖5是說明利用限制器89限制第一苗裝載臺81L的下降的苗裝載部8的后視圖。
圖6是該俯視剖視圖。
圖7是具有其他結構的限制器90的第一苗裝載臺81L的后視圖。
圖8是具有其他結構的限制器91的第一苗裝載臺81L的后視圖。
圖9是容器臺95的側視圖。
圖10是該正視圖。
圖11是該俯視圖。
圖12是覆土輪支撐支架191的后視圖。
圖13是覆土輪22的俯視圖。
圖14是該側視圖。
圖15是壟傳感器輥50、50的后視圖。
圖16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的苗移植機101的整體結構的側視圖。
圖17是該俯視圖。
圖18是苗供給部107的局部俯視圖。
圖19是表示苗輸送體150的結構的側視圖。
圖20(a)是表示遮板145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20(b)是該側視圖。
圖21是表示導軌139的結構的局部俯視圖。
圖22是表示引導部整體的俯視圖。
圖23是表示苗輸送體150的作用狀態(tài)的局部側視圖。
圖24是操作部的局部俯視圖。
圖25(a)是主變速切換部的后視圖。
圖25(b)是表示該操作位置的俯視圖。
圖26是變速箱體104后部的俯視圖。
圖27是變速部的后視圖。
圖28是方向盤部以及苗輸送體與變速箱后部的局部俯視圖。
圖29是該部分側視圖。
圖30是變速部與液壓切換部的局部側視圖。
圖31是株間變速部的側視圖。
圖32是表示其它實施例中的顯示器366的結構的變速箱體104的右側視圖。
圖33是表示其它實施例中的顯示器366的結構的變速箱體104的右側視圖。
圖34是表示液壓缸228的操作裝置的結構的線路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根據(jù)附圖進行說明。
以下就本發(fā)明的苗移植機的第一實施例進行說明。
首先從苗移植機1的整體結構開始說明。
如圖1所示,苗移植機1是將苗46從設置在機身后部的苗供給部7投入到移植開孔器49內,然后將該移植開孔器49移動到壟45中進行該苗46的移植的農業(yè)機械,在構成底盤前部的發(fā)動機支架24上裝載有發(fā)動機3,在底盤的前后中央部上設置變速箱體4,作為手柄部件的手柄支架6從底盤后部上方起朝向后方被水平方向連設,在該手柄支架6的前后中途部上支撐有苗裝載部8,同時,還設置有苗供給部7,該手柄支架6的后部作為駕駛操作部9設置有各種操作控制桿。
前輪旋轉支承軸10在左右水平方向被橫架在底盤的前部上,該前輪旋轉支承軸10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分別安裝有作為前輪支撐體的前輪支撐臂11、11的上端部。該左右的前輪支撐臂11、11相對于底盤可轉動地構成,作為從動輪的前輪12旋轉自如地安裝在各前輪支撐臂11的下端部上。
另外,后輪驅動軸15、15從變速箱體4向左右兩側方突出設置。在各后輪驅動軸15的外側分別設置有后輪支撐管21,在各后輪支撐管21的外端部固定設置有作為后輪支撐體的鏈條箱16的上端部。該左右的鏈條箱16、16相對于底盤可轉動地構成,作為驅動輪的后輪17被支撐在各鏈條箱16的下端部。在該左側的后輪支撐管21的上方設置有用于裝載水箱93、93的容器臺95。
此外,移植部40被設置在苗供給部7的下方,該移植部40使移植開孔器49升降,在最上面的位置從苗供給部7接受苗46,在下端位置打開移植開孔器49、使苗落在壟45中,通過設置在其后方的覆土輪22向苗46的根部進行培土、移植。
在苗供給部7上設置有連續(xù)地轉動驅動連結成左右橫長的橢圓形的苗輸送體的結構。該苗輸送體由苗輸送筒48和筒安裝基部41構成,筒安裝基部41保持、旋轉驅動插入苗46的苗輸送筒48。并且,在苗輸送體的橢圓形移動軌跡的適當位置上設置有接收部,使苗46從該接收部落下,然后將苗46投入移植部40的移植開孔器49中。
另外,在左右的后輪17、17之間設置有檢測壟的高度的壟傳感器輥50、50,支撐臂53被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支撐發(fā)動機3的發(fā)動機支架24上,壟傳感器輥50、50被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該支撐臂53的下端部上。
以下就苗裝載部8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和圖3所示,苗裝載部8具有作為設置在機身左右兩側上的主苗裝載臺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和作為設置在左右中央的預備苗裝載臺的第二苗裝載臺82,它們被分別支撐在手柄支架6上。
該左右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被水平設置在相同高度的位置或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上,第二苗裝載臺82比第一苗裝載臺81L、81R高一截地水平設置。
如圖3所示,手柄支架6具有右支架6R、中支架6M和左支架6L,該左支架6L被設置在機身的左右中央,該右支架6R被設置在機身的右側部,該左支架6L和該右支架6R俯視時一體地形成為前方側開口的“コ”字形。在左支架6L的前半部和右支架6R的前半部的左右之間設置有中支架6M,該右支架6R的前端部和該中支架6M的前端部被固定設置在變速箱體4的左右兩側部。并且,在右支架6R的前后中央部和中支架6M的后部之間架設有支撐板60R,苗供給部7的驅動箱(省略圖示)被垂設在該支撐板60R的下部。
另外,支撐板60L被從前后的中央部朝向左方(外側方)地固定設置在左支架6L上,分別構成底盤的左右一對的后部支架5、5的后端上部被固定設置在該支撐板60L的下面和上述支撐板60R的下面上(參照圖1)。并且,向左側方延伸的支撐支架69被架設在中支架6M和左支架6L上,苗供給部7被該支撐支架69和支撐板60R、60L支撐。
驅動軸76被突出設置在從驅動箱起的上方,該驅動箱被垂直設置在上述支撐板60R上,驅動鏈輪77被固定設置在該驅動軸76上。并且,安裝支架73被架設在支撐板60L的大致左右中央部和支撐支架69的左側部之間,向上方突出設置的支撐軸78被樞軸設置在該安裝支架73上,從動鏈輪79被固定設置在該支撐軸78上。該驅動鏈輪77和從動鏈輪79被設置在大致機身的左右寬度之間,連結成環(huán)狀的筒安裝基部41、41…串被卷繞在該驅動鏈輪77和從動鏈輪79上。在各個筒安裝基部41上分別保持有插入有一株苗的苗輸送筒48。動力被從上述變速箱體4通過鏈條等的傳動裝置向該驅動鏈輪77傳送。這樣構成了苗供給部7,在該苗供給部7的左右兩側方上設置有第一苗裝載臺81L、81R。
在支撐支架69的左端部(外端部)和右支架6R的前后中央部上分別形成支撐部69e、6e,側視時呈“L”字形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分別從各支撐部69e、6e朝向斜前方延伸設置,第一苗裝載臺81L(81R)被安裝在該裝載臺支架83L(83R)上。
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將前后方向為長矩形的支架81a和左右方向為長矩形的支架81b重合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地進行接合,俯視時形成為大致“十”字形。在一方的支架81a上,安裝板81c被架設在相對的一組長邊部位的前后中央部之間。另外,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前后兩端部81d、81d和左右兩端部81e、81e被分別向上方彎曲,矩形的苗裝載盤被放置在支架81a、81b上,與該四處彎曲部卡合,上述苗46、46…被縱橫地排列在該苗裝載盤上。
如圖2和圖4所示,苗裝載臺支架83L(83R)具有垂直部位83a和從該垂直部位83a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水平部位83b,該垂直部位83a的下部被插入上述支架69(6R)的管狀的支撐部69e(6e)的安裝孔69f(6f)中,并通過旋鈕螺栓等用手可以緊固的夾具85連結。
一旦用手放松該夾具85,則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相對支架69(6R)的支撐部69e(6e)的安裝孔69f(6f)可自由上下升降,并且,可自由左右水平轉動,可以調整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高度位置和朝向,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另外,在將苗移植機1放入車庫等時候,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左右內方向轉動、收存到苗供給部7的上方,苗供給部7和第一苗裝載臺81L、81R成為上下重疊的結構,可以使機身整體小型化。或者將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從苗裝載臺支架83L(83R)整個卸下,也可以小型化地收存機身。
另外,在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上設置將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限制在規(guī)定高度的限制裝置,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時,由該限制裝置形成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限制解除。
例如,該限制裝置由限制器89和機身本體側的支架69(6R)構成,限制器89安裝在支撐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上,支架69(6R)可水平轉動并且可上下升降地安裝有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
該限制器89具有突出部位89a和垂下部位89b,突出部位89a突出設置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垂下部位89b從該突出部位89a的頂端向下方延伸設置,該垂下部位89b的下端部通過與機身本體側的支架69(6R)的上面抵接,來限制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
更具體地說,如圖5和圖6所示,可水平轉動并且可上下升降地支撐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支撐部69e(6e)被安裝在機身本體側的支架69(6R)的苗供給部的相反側,在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轉動時,設置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上的限制器89的垂下部位89b,相對于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支撐部69e(6e)位于被設置在苗供給部7側的機身本體側的支架69(6R)的上方,若使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下降,則該限制器89的垂下部位89b的下端部與該支架69(6R)的上面抵接,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被限制,將該位置作為限制位置,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不與該苗供給部7的苗輸送筒48、48…接觸。
另一方面,在將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時,在設置于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上的限制器89的垂下部位89b的下方,相對于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支撐部69e(6e),設置于苗供給部7側的支架69(6R)消失,沒有限制器89的垂下部位89b的抵接面,其結果,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限制解除,可以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高度位置下降、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
但是,向該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可以下降的范圍是確定的,在限制器89的水平部位89a碰到支架69(6R)的安裝孔69f(6f)的邊緣部上時,處于最下方位置。在該最下方位置與上述的限制位置之間,雖然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水平位置83b的下端位置有時位于被保持在上述苗供給部7的筒安裝基部41的苗輸送筒48、48…的上端位置的更下方,但在該最下方位置與該限制位置之間,一旦將機身右方的第一苗裝載臺81R進行水平轉動,則限制器89的垂直部位89b的側部與支架6R的外側面抵接,該第一苗裝載臺81R被限制不會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轉動,該第一苗裝載臺81R不會與苗供給部7上的苗輸送筒48、48…接觸,同時,該第一苗裝載臺81R也不會與支撐機身中央的第二苗裝載臺82的苗裝載臺支架84R接觸。
另外,也可以形成為以下結構,即,事先將限制部件從上述支架69的前端部向前方和后方延伸設置,在上述最下方位置和上述限制位置之間,一旦使機身左方的第一苗裝載臺81L水平轉動,則限制器89的垂直部位89b的側部將與支架69前端部的前后的限制部件的外側面抵接,進行限制以不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轉動,該第一苗裝載臺81L不與苗供給部7上的苗輸送筒48、48…接觸,同時,該第一苗裝載臺81L也不與支撐第二苗裝載臺82的苗裝載臺支架84L接觸。
或者是以下結構,即,在上述最下方位置和上述限制位置之間,在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左右轉動時,在支撐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與插入有該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支架69(6R)的安裝孔69f(6f)之間設置轉動限制部件,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不與支撐第二苗裝載臺82的苗裝載臺支架84L(84R)接觸,限制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轉動范圍。
該限制結構也可以形成以下結構,即用銷釘?shù)葮嫵伤讲课?9a,用管構成支撐部69e(6e),在管的上部設置切口,將位于切口以外的高的部分設定在不與苗輸送筒48、48…接觸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將作為現(xiàn)有的部件的機身本體側的支架69(6R)作為限制裝置的一部分進行利用,形成限制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的結構,可以削減零件數(shù)量。
另外,限制器89的結構,除了具有突出設置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上的突出部位89a、和從該突出部位89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垂下部位89b的“L”字形的結構以外,也可以適用圖7所示的從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向斜下方延伸設置而構成的限制器90,或者圖8所示的具有突出設置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上的突出部位91a、和從該突出部位91a的縱向中途部向下方延伸設置的垂下部位91b的“T”字形的結構的限制器91等,對限制器的結構沒有特別限制。利用該限制器90、91也可以獲得與上述限制器89相同的效果,在“T”字形限制器91中,將突出部位91a的頂端作為把手,可以用手把持該突出部位91a,升降并且水平轉動第一苗裝載臺81L(81R),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限制器89、90、91的設置位置也不局限于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側的側部。例如,可以從支架69(6R)的支撐部69e(6e)向前方或者后方等不干擾其他部件的方向延伸設置支撐部件,在對應該支撐部件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垂直部位83a的側部上設置限制器。即,該限制器被設置為在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轉動時,使上述支撐部件位于該限制器的下方的形式,利用該限制器和該支撐部件限制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構成為在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時,由該限制器和該支撐部件形成的下降限制解除的形式。
通過以上的結構,由于在使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轉動時,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被限制器89、90或91等以及支架69(6R)的上面等的限制裝置限制在規(guī)定的高度上,因此,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不會與其下方的苗供給部7接觸,并且,在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向苗供給部7的上方位置以外轉動時,該限制裝置形成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下降限制解除,可以調整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高度位置,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提高了操作性。
如果使向苗供給部7側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下降并利用限制裝置支撐在規(guī)定的高度,則不會錯誤地使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落下,能防止與其下方的苗供給部7的沖撞于未然,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為了防止向苗供給部7側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萬一落下,以往是用扳手等的工具將夾具非常牢固地夾緊,對支撐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進行位置固定,但是如本實施例所示,如果利用限制器89、90或91等以及支架69(6R)的上面等的限制裝置將向苗供給部7側轉動的第一苗裝載臺81L(81R)支撐在規(guī)定的高度,則不會繼續(xù)下降,可以減輕夾具形成的夾緊強度。因此,可以用旋鈕螺栓等能夠用手進行夾緊操作的裝置作為夾具85,其結果,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位置固定操作不需要扳手等專用工具,提高了操作性。
并且,如圖2所示,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水平部位83b的前端部(前端部)形成有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安裝部83c。該安裝部83c具有使軸方向上下設置的圓筒體83d、被插入在該圓筒體83d內的軸體83e和安裝在該軸體83e上端的圓盤體83f,該圓盤體83f的外徑被形成為大于圓筒體83d的內徑,軸體83e和圓盤體83f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撐在圓筒體83d的上端面,在該圓盤體83f上固定設置有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安裝板81c。另外,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水平部位83b的軸方向上由螺栓和螺母構成的夾具86被擰入圓筒體83d,該夾具86的內端部按壓軸體83e的外周面,限制該軸體83e的轉動。一旦放松該夾具86,則軸體83e變得相對于圓筒體83d可左右自由轉動,可以調整苗裝載臺81L(81R)的朝向,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
如圖1和圖3所示,在左支架6L的前后中央部和右支架6R的前部上分別形成有支撐部6g、6h,從側面看呈“L”字形的苗裝載臺支架84L、84R分別被從各支撐部6g、6h朝向前方延伸設置,第二苗裝載臺82被架設在該苗裝載臺支架84L、84R上。左右的苗裝載臺支架84L、84R配置為左側的苗裝載臺支架84L比右側的苗裝載臺支架84R稍微位于前方,兩苗裝載臺支架84L、84R都構成為可以向前后方伸縮,第二苗裝載臺82可向前后滑動地被安裝在該苗裝載臺支架84L、84R上。
如圖3所示,第二苗裝載臺82是將多個棒狀的縱支架82b、82b…和橫支架82c、82c縱橫交錯地架設在矩形的外框支架82a內而形成的,俯視時,形成為大致“田”字形。這些支架82b、82b…、82c、82c其縱向的兩端部分別向上方彎曲,該彎曲部的上端被固定設置在外框支架82a的下面。并且,矩形的苗裝載盤被嵌入外框支架82a內,該苗裝載盤被多個支架82b、82b…、82c、82c支撐,上述苗46、46被縱橫交錯地排列在該苗裝載盤上。
如圖2和圖4所示,苗裝載臺支架84L(84R)具有垂直部位84a和從該垂直部位84a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水平部位84b,該垂直部位84a的下部被插入上述支架6L(6R)的支撐部6g(6h)的安裝孔6j(6k)中,并通過由螺栓和螺母構成的夾具87進行連結。一旦將該左右支架6L、6R的支撐部6g、6h的夾具87、87都放松,則苗裝載臺支架84L(84R)的垂直部位84a將相對于支架6L(6R)的安裝孔6j(6k)可上下可自由滑動,可以一面將第二苗裝載臺82保持在水平姿勢、一面將其上下平行移動,可以調整苗裝載臺支架84L、84R的高度位置、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同時,在將苗移植機1放入車庫等中時,可以將第二苗裝載臺82從苗裝載臺支架84L、84R上卸下,使機身小型化。
另外,也可以預先構成為在苗裝載臺支架84L、84R的垂直部位84a上形成限制器,使苗裝載臺支架84L、84R不向規(guī)定高度以下下降。具體是在左右的苗裝載臺支架84L、84R中,在至少一方的垂直部位84a的上下中途部上形成凸部,在該凸部碰到支架6L(6R)的安裝孔6g(6h)的邊緣部時,苗裝載臺支架84L、84R處于最下方位置,在該最下方位置上,苗裝載臺支架84L、84R的水平部位84b的下端位置高于被保持在上述苗供給部7的筒安裝基部41上的苗輸送筒48、48…的上端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的苗裝載臺支架83L、83R與第二苗裝載臺82的苗裝載臺支架84L、84R可上下可自由滑動升降,且可以調整高度,通常第一苗裝載臺81L、81R被設置在相同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高度位置上,第二苗裝載臺82被設置成比該第一苗裝載臺81L、81R稍高且上下有階梯差。
另外,如圖2所示,支撐管84c被可前后自由滑動地外嵌在苗裝載臺支架83L(83R)的水平部位84b的前部。并且,如圖3所示,左側的苗裝載臺支架84L的支撐管84c被安裝在第二苗裝載臺82的左右中央的縱支架82b上,右側的苗裝載臺支架84L的支撐管84c被安裝在最右方的縱支架82b上。這樣,第二苗裝載臺82的左右中央部和右端部被苗裝載臺支架84L、84R支撐,可前后滑動地構成。第二苗裝載臺82的左半部從左側的苗裝載臺支架84L的支撐管84c向左方突出,該第二苗裝載臺82跨在上述苗供給部7的驅動鏈輪77和從動鏈輪79上,被設置在該苗供給部7的左右寬度上,可以確保裝載在第二苗裝載臺82上的苗裝載盤的面積較大,以便能夠裝載很多苗46、46…。
由螺栓和螺母構成的夾具88、88被分別從下方擰入支撐管84c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在該夾具88、88中,至少一方的夾具88的內端部通過按壓苗裝載臺支架84L的水平部位84b的外周面,限制支撐管84c的滑動。一旦放松該夾具88、88,則支撐第二苗裝載臺82的支撐管84c便可相對于水平部位84b前后自由滑動,可以將苗裝載臺82向前后錯開,使作業(yè)人員容易操作。
如上所述,苗裝載部8具有第一苗裝載臺81L、81R和第二苗裝載臺82,能夠確保裝載在苗裝載臺81L、81R、82上的苗裝載盤的總面積較大,可以裝載足夠數(shù)量的苗46、46…,而幾乎不需要中途補充苗46、46…,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上述夾具86、87、88不局限于由螺栓和螺母形成的夾具,也可以使用旋鈕螺栓等的用手可以擰緊的夾具,對該結構沒有特別限制。在適用該旋鈕螺栓等的夾具的情況下,可以用手緊固夾具,而不需要扳手等的專用工具,提高了操作性。
以下,就上述容器臺95的結構進行說明。
現(xiàn)有的苗移植機在機身本體上具有裝載水箱的容器臺和灌水裝置,該灌水裝置通過灌水軟管將該水箱內的水向插入移植開孔器內的灌水管送水、灌水,在該容器臺上裝載有一個水箱。
但是,在田地面積大的情況下,在苗移植作業(yè)中,有時在田地的中央水箱內的水耗盡,這種情況下,需要一點點將苗移植機移動到供水場所,向該水箱補充水,工作效率較低。
因此,鑒于這點,以確保苗移植機的容器臺的總面積較大,提高操作性為課題,如下所述地構成容器臺95。
如圖1和圖3所示,容器臺95在支撐左側的后輪17的后輪支撐管21的上方,被設置在苗供給部7的前方,該容器臺95的第一裝載臺95a通過托架110、111被安裝在機身支架上。
托架110從后輪支撐管21的上方的機身支架直立設置,托架111從支撐苗供給部7的支架垂直設置,容器臺95被安裝、固定在該托架110、111上。
如圖9、圖10和圖11所示,容器臺95具有水平固定在機身主體支架上的水平的第一裝載臺95a和被可上下轉動地安裝在該第一裝載臺95a上的第二裝載臺95b,通過使該第二裝載臺95b向水平狀態(tài)轉動,以此來擴大容器臺95的裝載面積。
該第二裝載臺95b相對于第一裝載臺95a朝向左右外方向轉動地構成。
第一裝載臺95a具有裝載部95c和立設在該裝載部95c的寬度方向兩側部上的引導部95d、95d,同樣第二裝載臺95b具有裝載部95f和立設在該裝載部95f的寬度方向兩側部上的引導部95g、95g,該第二裝載臺95b的引導部95g、95g的左右內端部被轉動自如地安裝在該第一裝載臺95a的引導部95d、95d的左右外端部上。利用這樣的結構,第二裝載臺95b以轉動支點軸95k為中心相對于第一裝載臺95a被轉動自如地安裝。
另外,在第一裝載臺95a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端部上設置有引導部95e,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端部上立設有引導部95h。
而且,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上設置有落下防止部件96,該落下防止部件96在“落下防止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可轉動地構成,“落下防止位置”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上方固定,“退避位置”開放該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上方。
該落下防止部件96通過一對立設部96a、96b和連結該一對立設部96a、96b的上端的連結部96c構成為“門”字形,將一方的立設部96a的下端部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的橫向一側的端部上,在該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的橫向另一側的端部上設置卡定裝置,可自由離合地卡定另一方的立設部96b。
具體是,立設部96a、96b在垂直部位和傾斜部位上構成為“ヘ”字形,通過連結部96c連結該立設部96a的傾斜部位的頂端和該立設部96b的傾斜部位的頂端。一方的立設部96a的傾斜部位圍繞軸心可自由轉動地構成,落下防止部件96的連結部96c相對于該一方的立設部96a的傾斜部位上下轉動地構成。
另外,上述卡定裝置由筒體97構成,在該筒體97上形成有使軸心朝向上下方向的卡定孔,通過使該連結部96c相對該一方的立設部96a的傾斜部位上下轉動,使另一方的立設部96b的下端部與該筒體97的卡定孔離合。
利用這樣的結構,落下防止部件96在“落下防止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可轉動地構成,“落下防止位置”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上方固定,“退避位置”開放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上方。
另外,落下防止部件96不局限于上述結構,例如作為使落下防止部件上下轉動的結構,也可以是在“落下防止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轉動等地構成,“落下防止位置”在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的相反側的側部的上方固定,“退避位置”向第二裝載臺95b的轉動支點軸95k相反側的側部的上方退避,對該結構沒有特別限制。
如上所述構成容器臺95,在上述水箱93、93中放入水后將非常重,在將該水箱93裝載到第一裝載臺95a上時,通過使第二裝載臺95b水平狀態(tài)地轉動,可以容易地將該水箱93裝載到第一裝載臺95a上。另外,在將水箱93也裝載到第二裝載臺95b上時,將第二裝載臺95b保持為水平狀態(tài),將水箱93裝載到該第二裝載臺95b上。通過這樣簡單的結構,可以擴大容器臺95的裝載面積,提高操作性。
而且,通過落下防止部件96引導裝載在第二裝載臺95b上的水箱93、防止其落下,能夠確保穩(wěn)定性。
該落下防止部件96將使連結部96c相對于一方的立設部96a可上下轉動地構成,卡定另一方的立設部96b的卡定裝置由卡定孔構成,通過使該連結部96c相對于一方的立設部96a上下轉動,能夠使該另一方的立設部96b的下端部與該卡定孔離合,可以用一只手簡單地開關落下防止部件96。
通過上述結構,即使在用一只手拿著水箱93的狀態(tài)下,也可以用另一只手簡單地轉動容器臺95和落下防止部件96,通過使第二裝載臺95b轉動到水平狀態(tài)、使落下防止部件96轉動到“退避位置”,能夠容易地將水箱92放置到第一裝載臺95a或第二裝載臺95b上。并且,在將水箱93放置在第二裝載臺上后,使落下防止部件96轉動到原來位置的“落下防止位置”并進行固定,用該落下防止部件96引導該第二裝載臺95b上的水箱,防止其落下。
以下就覆土輪22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從上述左右的后部支架5、5的前后中途部下面起,支柱172、172被突出設置在下方,覆土輪支架173的前端被樞軸支承在該支柱172、172上。該覆土輪支架173俯視時構成U字形,使手柄174突出在其后端部的更后方,將支撐支柱175突出設置在左右中央部的更上方,將安裝支架176垂直設置在下方。
如圖1和圖12所示,在上述安裝支架176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突出設置有樞支承軸190,將覆土輪支撐支架191的下部樞軸支承在該樞支承軸190上。后視時,該覆土輪支撐支架191構成倒“E”字形,將上述樞支承軸190樞軸支承在中央的支架下部,將覆土輪22、22、22、22左右各一對地轉動自如地設置在左右兩側的支架和中央支架的下部之間。該一對覆土輪22、22…為越過上述移植開孔器49、49的前進方向的線的結構。這樣,將樞支承軸190設置在左右中央的下部、可左右自由傾倒地支撐左右的覆土輪22、22…,能夠根據(jù)壟45上面的傾斜、提高培土精度,壓住移植后的苗46的根部的兩側。
如圖12、圖13和圖14所示,在覆土輪支撐支架191的左右下端部上分別固定設置有支撐托架208、208,在該覆土輪支撐支架191的中央下端部上固定設置有支撐托架209。該支撐托架209以該支撐托架208的大約兩倍的長度從覆土輪支撐支架191的中央下端向左右突出安裝。
與各個覆土輪22相對應地在該支撐托架208、209上固定設置有刮板213。在支撐托架208上,刮板213被安裝在前面,在支撐托架209上,刮板213、213被安裝在前面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上。該刮板213的下部向前方彎曲、與覆土輪22的外周后端抵接,去除附著在該覆土輪22的外周上的泥土等附著物。
另外,在支撐托架208、209上分別安裝有支撐覆土輪22的支撐臂211。在支撐托架208上,支撐臂211被安裝在前面,在支撐托架209上,支撐臂211、211被安裝在前面的左側部和右側部上。
俯視時支撐臂211構成“コ”字形,在其前端部上,可自由轉動地支撐有覆土輪22,該支撐臂211的后端面通過由螺栓和螺母構成的一對夾具214、215被連結固定在支撐托架208(209)的前面。
該一對夾具214、215的安裝孔形成于支撐托架208(支撐托架209的左右一側部)和支撐臂211的后端部上,形成在支撐托架208(支撐托架209的左右一側部)上的一方的夾具215的安裝孔由長孔208b(209b)構成,具體是,該一方的夾具215的安裝孔以支撐托架208(支撐托架209的左右一側部)的另一方的夾具214的安裝孔為中心形成圓弧形。
通過使該一方的夾具215沿著長孔208b(209b)移動,可以使支撐覆土輪22的支撐臂211相對于支撐托架208(支撐托架209的左右一側部)傾斜地安裝。通過這樣的結構,支撐臂211相對于支撐托架208(支撐托架209的左右一側部)可轉動地安裝,可以使覆土輪22向左右方向傾斜所希望的角度。
以下,就上述壟傳感器輥50、50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轉動支承軸51被橫架在發(fā)動機支架24的左右的側部支架的下端部之間,各個托架52、52的上端部被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該轉動支承軸51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上。作為壟傳感器輥50的支撐體的支撐臂53的水平部位53a被軸支撐在該一對托架52、52的下端部上。
俯視時上述支撐臂53是“L”字形的部件,具有水平部位53a和與該水平部位53a直交的傾斜部位53b,水平部位53a將軸心朝向左右水平方向地進行設置,傾斜部位53b從該水平部位53a的左右外側端部朝向斜后方地延伸。該支撐臂53的水平部位53a上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被分別轉動自如地安裝在托架52、52的下端部上。并且,該水平部位53a和壟傳感器輥50、50的轉動軸55被前后平行地設置,該轉動軸55的左右外側端部被固定設置在支撐臂53的傾斜部位53b的頂端部上。即,支撐臂53和轉動軸55俯視時形成“コ”字形,兩個壟傳感器輥50、50被安裝在該轉動軸55的左右內側部上。
壟傳感器輥50、50的設置數(shù)量不局限于兩個,也可以多于兩個,這樣,通過將多個壟傳感器輥50安裝在被支撐臂53支撐的轉動軸55上,可以在左右方向大范圍地檢測壟45的凹凸。
為了檢測壟45的最上部、使壟45和機身下面的距離不低于一定的距離,該壟傳感器輥50被轉動自如地設置在規(guī)定的高度上。通過使前輪12、12和后輪17、17的支撐部相對于機身本體傾倒,以此可以升降地構成苗移植機1的機身本體,該機身升降連桿裝置具有使前輪12、12的轉動支撐軸與后輪17、17的轉動支撐軸聯(lián)動地轉動的前后輪升降連桿裝置和通過液壓缸的驅動、使后輪17、17的轉動支承軸轉動的往復式曲軸裝置,壟傳感器輥50、50接觸到壟45進行轉動后,液壓缸進行動作、機身本體自動上升,將壟45與機身下面的距離保持在一定距離以上。
以下就本發(fā)明的苗移植機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
首先從苗移植機101的整體結構開始進行說明。
在圖16、圖17中,苗移植機101在底盤支架102的前后設置有發(fā)動機103和變速箱體104,在從變速箱體104右上部起的后方上,從底盤支架102起在水平方向連設有作為操作手柄的俯視時呈U字形的手柄支架106。另外,在手柄支架106的內側,從變速箱體104左上部起朝向后方延伸設置有上支撐支架323。并且,后部支架105、105從底盤支架102起朝向后方、在左右延伸設置。
并且,苗移植機101的機身支架由底盤支架102、手柄支架106、上支撐支架323、后部支架105、105和變速箱體104等構成。
苗供給部107被設置在該手柄支架106的中途部上,移植部120被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下方,涉及苗移植的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由苗供給部107和移植部120構成。另外,手柄支架106后部作為運轉操作部109。
在底盤支架102的前部,前輪支撐臂113、113被轉動自如地設置在左右,前輪112、112被樞軸支承在各前輪支撐臂113上。另外,在底盤支架102的后部上,鏈條外殼116、116被轉動自如地設置在左右,后輪117、117被樞軸支承在各鏈條外殼116上。
另外,在變速箱體104的下部,在左右分別設置有延伸的行駛驅動軸115L、115R,通過來自該行駛驅動軸115L、115R的驅動傳遞,后輪117、117被轉動驅動。另外,在收存變速器的變速箱體104中進行行駛變速(具體如后述)。
前后的前輪支撐臂113和鏈條外殼116為經由設置在底盤支架102上的液壓缸228與升降連桿機構進行連結并聯(lián)動的結構。并且構成底盤支架102的升降機構。
如圖17、圖18所示,在苗供給部107上設置有將連結成橢圓形的苗輸送筒148連續(xù)地進行轉動驅動的結構。通過作業(yè)人員將苗插入、保持在苗輸送筒148中。并且,使苗從苗輸送筒148的橢圓形的移動軌跡的適當位置(俯視時與移植開孔器151重疊的位置)落下,將苗投入移植部120的移植開孔器151內。此處,在苗輸送筒148中設置有可以將其底面進行開關的遮板145,遮板145關閉時苗被保持,遮板145打開時使苗落下。
另外,如圖17所示,在機身的左右分別設置有苗裝載臺131、131,在中央也設置苗裝載臺132。苗被裝載在這些苗裝載臺131、132上,一個或兩個作業(yè)人員手動將該苗向苗供給部107上的苗輸送筒148供給。
利用圖19就苗輸送體150上的苗保持裝置進行說明。
圖19是表示苗輸送體150的結構的側視圖,箭頭表示輸送方向,另外旁邊表示的是從其他方向看的圖。
作為筒安裝基部140本體的嵌合環(huán)158是筒體,苗輸送筒148也由筒體形成,將這些組合而成的苗輸送體150是筒體。
在苗輸送體150上設置可以關閉作為筒體的苗輸送體150的底部的遮板145,防止插入在苗輸送體150內的苗126脫落,同時,可以在苗落下位置上使苗126落下。
如圖19所示,苗輸送體150的下面是筒安裝基部140的下面,擋住該下面的遮板145被擺動自如地設置在筒安裝基部140上??蓴[動自如地支撐遮板145的支撐部被設置在筒安裝基部140、140之間的連結處(第一連結部143a和第二連結部143b、143b)的下方。另外,在圖中,為了明確表示嵌合環(huán)158與遮板145等的關系,對作為強制性地向解除側加力的彈簧體的鋼絲或板簧沒有進行圖示。
利用圖19,就上述筒安裝基部140進行說明。
筒安裝基部140具有使苗輸送筒148可自由離合的嵌合環(huán)158以及形成在該嵌合環(huán)158的兩側的第一連結部143a和第二連結部143b、143b。嵌合環(huán)158是上下開口的筒體。另外,作為連結體的筒安裝基部140被如下所述地連結成環(huán)狀。
在水平面內延伸的第一連結部143a和第二連結部143b、143b被突出設置在嵌合環(huán)158的外周面上。另外,第二連結部143b、143b分別位于第一連結部143a的上下。在鄰接的筒安裝基部140、140之間,一方的筒安裝基部140的第一連結部143a與另一方的筒安裝基部140的第二連結部143b、143b在俯視時是重疊的。并且,第一連結部143a和第二連結部143b、143b從上方插入有樞支承銷144并被相互左右轉動自如地樞軸連結,以此連結筒安裝基部140、140之間。
如上所述地構成筒安裝基部140,將筒安裝基部140、140…左右擺動自如地連結成環(huán)狀、構成環(huán)形體,形成不需要鏈條等的簡單的結構。
就苗輸送筒148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8、19所示,苗輸送筒148形成為使上側張開的形狀,使苗126容易插入到苗輸送筒148中。另外,苗輸送筒148的內面被形成為凹凸狀,限制被插入的苗126與苗輸送筒148內面的接觸面積,即使在苗126上附著有水分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苗126粘在苗輸送筒148上。
下面對筒安裝基部140和苗輸送筒148的拆裝結構進行說明。
在筒安裝基部140上設置有苗輸送筒148的防脫落結構,可以相互嵌合。
如圖19所示,在苗輸送筒148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突起148a,同時,在嵌合環(huán)158的內周面上,在對應于突起148a的位置上形成有嵌合孔158a。
突起148a與嵌合孔158a嵌合,筒安裝基部140與苗輸送筒148卡合、處于“合”的狀態(tài)。并且,通過該兩部件的嵌合,可以防止苗輸送筒148從筒安裝基部140脫落。特別是,由于苗輸送筒148是如上所述的合成樹脂制成,因此可以使苗輸送筒148彎曲,使嵌合孔158a與突起148a卡合、分離。一旦突起148a與嵌合孔158a的嵌合解除,則筒安裝基部140與苗輸送筒148將處于“離”的狀態(tài)。
如圖20所示,遮板145是通過對板狀部件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的部件,具有平面部145a(土一點點堆積在該部分上)、形成在平面部145a一側的轉動支撐部145b和形成在另一側的輥安裝部145c。
在形成于另一側的輥安裝部145c的上方,鋼絲B(鋼琴絲)或板簧BT(寬度比輥安裝部145c稍微窄一點)被從上壓住地設置,鋼絲B或板簧BT是使未圖示的遮板145處于可以強制性地將苗放到開孔器中的姿勢的加力部件。
轉動支撐部145b是在遮板145的輸送方向前側,將上述板狀部件彎曲成剖面視呈U字形而形成的部位。將被插入該轉動支撐部145b中的支點銷146,水平方向固定在突出設置在筒安裝基部140的外周面下部上的遮板支撐部143c上,遮板145相對于筒安裝基部140上下轉動自如地被卡合。另外,由于形成為U字形,所以容易組裝轉動支撐部145b、可以容易地進行拆裝。并且,為了防止脫落,在向上述U字形部組裝后,設置有壓板T,圖中(T)表示組裝后的狀態(tài)。該遮板145形成左右對稱形狀。另外,輥安裝部145c以及輥147的安裝位置也同樣對稱,僅設置與筒安裝基部140相同的數(shù)量。
并且,形成用平面部145a遮蓋上述苗輸送筒148的下面的結構。另外,遮板145的樞軸支承位置(支點銷146和轉動支撐部145b)在遮板145上被設置在輸送方向的前側。
輥安裝部145c是在遮板145的輸送方向后側的左右一側,使上述板狀部件相對于平面部145a向垂直下方彎曲、以使板面與前進方向平行的部位。輥147被配置在輥安裝部145c上,該輥147相對于前進方向將支撐銷149支撐在直角水平方向,相對于遮板145被轉動自如地樞軸支承。
設置在遮板145上的輥147在上述引導軌道139上滾動。
圖21是苗供給部的局部俯視圖,如該圖所示,該輥147被安裝在每個筒安裝基部140上,輥147相對于輸送方向(圖21中箭頭A)左右交替地進行設置。即,在一個苗供給部107中,連結起來的多個筒安裝基部140、140…是偶數(shù),依次注上號碼時,在位于奇數(shù)位置的筒安裝基部140和位于偶數(shù)位置的筒安裝基部140上,將輥147、147…相對于輸送方向交替地設置在左右相反側。換句話說,奇數(shù)(或偶數(shù))的輥147設置在內周側,偶數(shù)(或奇數(shù))的輥147設置在外周側。
另外,如圖22所示,在輥147在引導軌道139上滾動的路徑上,將開口部(或切口)139R、139L相互錯位地設置在機身上方的引導軌道139的前部側上。并且,如圖21中所示,面對開口部139R、139L的形狀的鋼絲(鋼琴絲)朝向斜面336L(336R)側延伸,其一部分朝向斜下方形成,使上述鋼絲B(鋼琴絲)或板簧(BT)的安裝基部(BM)變位,以使鋼絲B(鋼琴絲)或板簧(BT)的端部與上述遮板145向下方垂直打開時的其輸送轉動方向后側的平面部145a抵接、并使其停止在不能向后側擺回的位置上,安裝基部BM可向上下左右方向調節(jié)地通過連結部件(螺栓等)N從引導軌道139朝向左開關引導部340以及右開關引導部341側地進行安裝。
這樣,雖然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兩條移植,也可以通過增加遮板145的輥147的數(shù)量,與各個輥147通過的引導軌道139的路徑相對應地切開引導軌道139的對應部分、設定遮板145的開放位置等,以此增設遮板145和移植開孔器151的數(shù)量,增加移植的條數(shù)。另外,隨之也同時設置作為強制性地將遮板145向作為苗供給側的下方按壓的加力裝置的鋼絲B或板簧(BT),其作用也是相同的。
利用圖23,一面就苗輸送體150的動作狀態(tài)進行說明,一面就遮板145和作為向該遮板145的開方向加力的加力裝置的鋼絲B(鋼琴絲)或比鋼絲更寬的板簧的作用進行說明。
作為筒安裝基部140的本體的嵌合環(huán)158是筒體,苗輸送筒148也由筒體形成,將兩者組合構成的苗輸送體150也是筒體。在苗輸送筒148上,雖然示出的是苗126被插入的狀態(tài),但在實際作業(yè)狀態(tài)下,苗是從圖示的苗輸送筒148向移植部120落下的。插入有該落下的苗126的苗輸送筒148被向箭頭H方向輸送。將此時的遮板145假設為遮板145A。通過輥147一面沿著斜面336L(336R)上升一面移動,成為下一個狀態(tài)的遮板145B,關閉苗輸送筒148的底部、等待插入下一個苗126。用遮板145D表示進一步向圖的右側移動的狀態(tài)。
用相同的符號145D表示下一個苗126被插入、馬上到達俯視時與對應的移植部120的移植開孔器151重疊的位置前的狀態(tài)。一旦到達引導軌道139的開口部139L(139R),則遮板145的輥安裝部145c的平面部被鋼絲(鋼琴絲)B向斜下方加力,然后利用遮板145的自重,以支點銷釘146為支點打開。此時苗126與苗移植部120的苗移植開孔器151時間一致地落下。
此時,由于自重慣性發(fā)揮作用,遮板145進行擺動,因此為了不破壞苗落下狀態(tài)的姿勢,鋼絲B(板簧BT)的頂端部與遮板145的平面部145a抵接,抑制其擺回。用符號145E表示此時的遮板。并且,由于移植開孔器151和遮板145兩條分別同時時間一致地進行,因此兩條苗126被同時供給。
此時,上述鋼絲B和板簧BT分別設置為使安裝位置前后錯位,使作用部位俯視時分別向內側方變位。
即,在上述開口部139R、139L上沒有用于支撐輥147的部件,一旦遮板145以支點銷釘146為中心向下方轉動,則筒安裝基部140的下方開口,苗126向移植部120落下。
如圖18所示,開口部139R、139L分別是苗供給部107中的苗落下位置,移植開孔器151、151被分別以平面視時重疊的形式設置在該苗落下位置上。
上述多個苗輸送體150由使苗126從左側的開口部139L落下的苗輸送體150群(以下稱為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群)和使苗126從右側的開口部139R落下的苗輸送體150群(以下稱為右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群)的兩群構成。
并且,在苗輸送體150移動的循環(huán)路徑的外側設置有輥147的苗輸送體150的集合是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群,在該循環(huán)路徑的內側設置有輥147的苗輸送體150的集合是右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群。如上所述,由于各個苗輸送體(左移植用、右移植用)150在將苗126移到移植開孔器151的位置上,遮板145同時向下方開口,因此,落下姿勢沒有被破壞,可以期待提高移植作業(yè)的精度。
在此,就引導軌道139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這種情況是種植兩條的實施例)引導軌道139被沿著筒安裝基部140(苗輸送體150)的移動循環(huán)路徑形成。
如圖22所示,引導軌道139以俯視時與筒安裝基部140的移動循環(huán)路徑重疊的方式形成為橢圓形。
輥147在引導軌道139上滾動的移動路徑與該循環(huán)路徑平行地形成兩列(種植4條的情況下是4列),作為左開關引導部340和右開關引導部341。位于循環(huán)路徑外側的左開關引導部340引導上述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的輥147,使該苗輸送體150的遮板145開關。另外,位于循環(huán)路徑內側的右開關引導部341引導上述右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的輥147,使該苗輸送體150的遮板145開關。
俯視時左側開口部139L被與左開關引導部340重疊地設置,該重疊部是左開關引導部340上的輥147的開放引導部340a。在開放引導部340a上,由于作為加力裝置的鋼絲B或板簧BT的作用,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上具有的輥147向下方落下、打開遮板145,苗126從該苗輸送體150落下。
另外,在左開關引導部340上,開放引導部340a以外的部位是輥147的關閉引導部340b。在關閉引導部340b上,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的輥147不能落下,遮板145被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進行基于該苗輸送體150的苗輸送。
即,左開關引導部340由作為左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的輥147轉動的面的關閉引導部340b和該輥147落下的開放引導部340a構成。
同樣,右開關引導部341也由作為右移植用的苗輸送體150的輥147轉動的面的關閉引導部341b和該輥147落下的開放引導部341a構成。
總結上述內容。在左右方向的長的橢圓形的引導軌道139上,開口部139R、139L沿著上述循環(huán)路徑開口。該開口部139R、139L大于筒安裝基部140的底面積,形成用于開放遮板145以使苗126可以落下的開放引導部340a、341a的任何一方。具體是,相對于輸送方向、一方在左右一側、另一方在左右另一側分別位置一致地在側方形成大的開口以使輥147落下,雖然以輥147不位于的一側稍微大于筒安裝基部140的底面的程度使苗126落下(遮板145可以向下方轉動),但附設在前進方向前后鄰接的筒安裝基部140上的輥147不會掉入。即,開口部139R、139L相對于筒安裝基部140的輸送方向中心線相互向左右相反側擴展地開口。
另外,開口部139R、139L相對于輸送方向(循環(huán)路徑),在離開連結的筒安裝基部140三個間距或五個間距的位置開口,該間距與條寬(條間距)一致。
并且,在開口部139R、139L內的前進方向終端側的輥147通過的位置上,分別設置逐漸上升、與引導軌道139的輥147滾動面連結的斜面(傾斜面)336L、336R。斜面336L、336R的傾斜方向相對于輸送方向前高后低、隨著輥147不受阻礙地移動,遮板145逐漸關閉。
遮板145的開關通過對輥147的平面部加力的鋼絲(鋼琴絲)B或板簧BT被加力彈壓、強制性地開放,并根據(jù)輥147下方的與該輥147抵接的引導軌道139的有無(開放引導部340a、341a的有無)進行。另外,遮板145在打開的狀態(tài)下,雖然由于遮板145自身的重量,在沒有引導軌道139的部分上,由于慣性進行擺動,但是通過上述鋼絲(鋼琴絲)B或板簧BT的頂端與遮板145的平面部145a抵接來防止擺回。有遮板145擺回的情況下,該擺動的遮板145有時與正在落下的苗126干涉,使苗的落下姿勢紊亂,但由于鋼絲B或板簧BT與平面部145a抵接、防止該擺回,因此,在向移植開孔器151中交接苗126時,可以在姿勢不紊亂的狀態(tài)下進行供給。特別的,在遮板145上,從開放到關閉時,利用輥147被斜面336L(或者斜面336R)引導來進行。由于該遮板145的開關結構是上述的形式,因此,如上所述,通過將遮板145的樞軸支承位置作為輸送方向的前側,在遮板145與斜面336L(或者斜面336R)抵接時,必定向關閉方向轉動。
如此,在苗供給部107上苗輸送體150被設置成橢圓形,各苗輸送體150依次通過機身后方的主作業(yè)人員和輔助作業(yè)人員所位于的前面,在通過時,苗126被插入苗輸送筒148內。苗輸送體150沿著橢圓形的循環(huán)路徑向該路徑的前方移植部120所在位置移動后,離開三個間距的輥147、147同時由于鋼絲B或板簧BT的作用而被強制性地向下方打開地進行動作,落入作為苗落下位置的開口部139R、139L內,然后遮板145、145向下方轉動、打開。并且,苗輸送體150所保持的苗126落下,被投入在移植部120的移植開孔器151、151內。
并且,苗輸送體150一旦通過苗落下位置,則輥147、147將與斜面336L、336R抵接、逐漸上升,遮板145、145被關閉。這樣,用簡單的結構進行遮板145的開關。
因此,苗被從苗輸送體150隔一個地向一個移植開孔器151供給。即,奇數(shù)的筒安裝基部140在左右的開口部的左側(或者右側),偶數(shù)的筒安裝基部140在右側(或者左側)的開口部,打開下方的遮板145,按照奇數(shù)或偶數(shù)落在左右的條(一條和兩條或三條和四條)的移植開孔器151、151上。因此,通過反復進行這樣的操作,可以同時進行兩條移植,且能夠將左右條的間隔保持為一定。
以下,就設置在苗移植部120上的一對移植開孔器151、151及其升降裝置進行說明。
如圖16、圖17所示,在位于變速箱體104的后方的上述移植部120上,具有設置在機身內部的左右、從苗供給部107向壟125輸送的一對移植開孔器151、151和該移植開孔器151、151的升降裝置。
旋轉箱被設置在左右各移植開孔器151、151的一側方上,引導移植開孔器151的升降的升降導軌153和將這些進行連結的臂或連桿等被設置在各移植開孔器151、151的左右另一側上。旋轉箱和升降導軌153、153被固定在后部支架105上,移植開孔器151、151被設置在其內側,移植開孔器151、151在上述苗供給部107的下方、以側視時呈橢圓形的軌跡進行升降。
在變速箱體104的后部,移植部120被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下方。進行開關并且上下升降的移植開孔器151、151被左右一對地設置在移植部120上。該移植開孔器151在關閉狀態(tài)下保持苗、在開放狀態(tài)下使苗落下。
移植開孔器151在各自的移動路徑的上止點側(最上升端側)從苗供給部107接受苗126。更具體是從上述適當位置的苗輸送筒148落下的苗126被從上方投入到移植開孔器151中。
另外,各移植開孔器151在自己的移動路徑的下止點側(最下降端側),向壟中125突出、成為開放狀態(tài),在壟125中形成苗126的移植孔的同時,使苗126向該移植孔內落下。
然后,通過設置在該移植開孔器151、151后方的覆土輪122、122…,向苗126的根部培土,完成一個苗126的移植作業(yè)。
對設置在作為操作手柄的手柄支架106后部的各種控制桿的設置結構進行說明。手柄支架106后部是伴隨著苗移植機101行駛的作業(yè)人員的駕駛操作部109,在此設置有操作苗移植機101的各種控制桿。
如圖17、24、26所示,俯視時,在被手柄支架106和苗供給部107圍住的空間內設置有多個控制桿。機身上下控制桿349通過支撐在手柄支架106右后部的結構設置在該空間的右側。主離合器控制桿350通過支撐在手柄支架106左后部的結構設置在左側。另外,主變速控制桿342和液壓鎖定桿371如圖25(a)、圖29所示地進行設置,通過支撐在苗供給部107的基部支架376上的結構設置在該空間的中央部上。該基部支架376被手柄支架106和上支撐支架323支撐。
主離合器控制桿350是將發(fā)動機動力從行駛驅動機構(后輪117、117的驅動機構)以及作業(yè)驅動機構(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的驅動機構)連結切斷的操作裝置。機身上下控制桿349是上述液壓缸228的操作裝置,是兼作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的離合器控制桿的結構。另外,主變速控制桿342是主變速切換(后述)的操作裝置。
如圖17、圖24所示,俯視時主離合器控制桿350形成T字形。并且,在形成T字形的橫軸的端部上分別設置有把手350a,位于機身(機身下方的壟)的左右任何一側的作業(yè)人員都可以操作主離合器控制桿350。(此時,T字形的橫棒當然可以是左右相同的長度)。
對將驅動力從變速箱體104向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傳送的機構進行說明。
如圖26所示,在變速箱體104的后上部,設置有從該變速箱體104的內部分別向左右延伸的操作部驅動軸114L、114R。
在向左方(前進方向)延伸的作業(yè)部驅動軸114L上,固定設置有用于分別升降驅動移植部120上的左右一對移植開孔器151、151的鏈輪127、127。并且,動力通過鏈條被從各個鏈輪127、127傳遞出來,驅動移植部120上的一對移植開孔器151、151。
另一方面,在向右方延伸的作業(yè)部驅動軸114R上,固定設置有用于驅動苗供給部107的鏈輪313。動力通過鏈條375被從鏈輪313傳送出來(圖28),驅動苗供給部107。并且,苗供給部107上的苗輸送筒148群沿著橢圓形的連結軌跡移動,將苗126輸送到移植開孔器151的苗交接位置。
以下,就苗移植機101上的變速切換裝置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中的苗移植機101是內置于變速箱體104內的變速箱,進行主變速切換和副變速切換。
如圖25(a)(b)、圖26、圖27所示,主叉桿440從變速箱體104朝向左側方延伸。通過將主叉桿440插入、拔出變速箱體104,切換變速箱體104內的齒輪嚙合、進行主變速切換。
在苗移植機101的主變速切換中,可以進行“行駛”(移動行駛)、“后退”“中立”“移植”(作業(yè)行駛)的切換?!靶旭偂?移動行駛)是向非作業(yè)時的前進移動進行切換,“后退”是向非作業(yè)時的后退進行切換。另外,“移植”(作業(yè)行駛)是向苗移植作業(yè)時的前進移動進行切換,“中立”是向行駛停止進行切換。
另外,如圖26所示,副叉桿441朝向變速箱體104的右側方延伸。通過將副叉桿441插入、拔出變速箱體104,切換變速箱體104內的齒輪嚙合、進行副變速切換。
在本實施例的苗移植機101的副變速切換中,可以進行兩級(一速、二速)的切換。副變速中兩級的變速切換是進行一人作業(yè)(低)、二人作業(yè)(高)的變速切換。
在此,對于本實施例的驅動傳遞結構,發(fā)動機輸出首先接受副變速切換,然后受到主變速切換,受到兩變速切換的動力作為作業(yè)輸出和行駛輸出被排出。在進行移植作業(yè)時,一人作業(yè)時,使副變速為“低”(一人作業(yè)),使主變速為“移植”地進行作業(yè)。兩人作業(yè)時,使副變速為“高”(兩人作業(yè)),使主變速為“移植”地進行作業(yè)。另外,在移動行駛時,與作業(yè)人員的人數(shù)無關,將副變速切換到“高”(兩人作業(yè)),選擇主變速的“移動”進行行駛。
如圖26、圖28所示,在上述副叉桿441的突出側前端設置有把手441a,副叉桿441本身作為副變速控制桿。
作業(yè)人員移動到苗移植機101的前部右側,插入拔出從變速箱體104的右側面突出的副變速控制桿(副叉桿441),可以進行副變速的切換。(此時,由于產生以下問題,即,為了操作副變速控制桿,由于要通過與相鄰的壟之間的溝(凹部)、并且苗裝載臺131、131被突出地轉動到壟的上部,所以由于后輪的關系,可能會踩到壟125等,因此,最好用控制桿或鋼絲等進行連結,以便可以從駕駛操作部109直接操作。)
對主變速控制桿342的設置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16、圖17、圖24、圖25、圖28、圖29所示,作為用于作業(yè)人員進行主變速的切換操作裝置的主變速控制桿342被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該主變速控制桿342在苗供給部107的下方通過連桿與上述主叉桿440連結。
如圖22所示,俯視時主變速控制桿342的設置位置是被手柄支架106與苗供給部106圍住的空間內的中央部,是可以從左右兩側操作的位置。
就上述連桿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6、圖28、圖29、圖30所示,作為長部件的連結桿443從變速箱體104的左側朝向苗供給部107的后方、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進行設置。連結桿443在變速箱體104的左側面和苗供給部107的基部支架376后端部,通過支承部件被前后滑動并且轉動自如地支承。
連結桿443的設置位置在上下位置上、是在苗供給部107(苗輸送筒148串)的下側。另外,在左右方向上,是在左右的移植開孔器151、151之間、變速箱體104的左側、手柄支架106的中央。
如圖26、27、28所示,在變速箱體104的左側面上固定設置有俯視時呈コ字形的桿支承444。桿支承444是連結桿443的前側上的上述支承部件。桿支承444是將板材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由三個板狀部分構成,作為兩端側的板狀部分的一對支撐部444a、444b被前后設置,作為中央板狀部分的安裝部444c通過螺栓等的連結裝置被固定設置在變速箱體104的側面上。
在位于前后位置的支撐部444a、444b上分別形成有用于插通連結桿443的插通孔,連結桿443相對于桿支承444被轉動自如地進行支撐上。
在連結桿443的前部固定設置有連結該連結桿443和主叉桿440的連桿臂445。連桿臂445位于桿支承444的后方。
如圖26、圖27、圖30所示,向后方延伸的卡合銷446被固定設置在主叉桿440的前端上,在連桿臂445上形成有插通卡合銷446的卡合孔445a,卡合孔445a是沿著連桿臂445的延伸設置方向的長孔,卡合銷446相對于連桿臂445的左右轉動被允許在長孔中進行上下運動,使主叉桿440相對于變速箱體104可以插入拔出(左右動)。
另一方面,如圖28、圖29所示,側視時呈倒L字形的支撐板347被固定設置在上述基部支架376的后端部上。支撐板347是在連桿控制桿443的后側上的上述支承部件。支撐板347是將平板部件進行彎曲加工而形成的,由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撐部347a和從支撐部347a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顯示部347b構成。
軸臺348被固定設置在支撐板347的下部,同時,上述連結桿443被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該軸臺348上。并且,連結桿443被前方的桿支承444和后方的軸臺348可自由轉動地支撐在機身支架上。
如圖25(a)、(b)所示,主變速控制桿342被固定設置在連結桿443的后端部。主變速控制桿342被設置為從連結桿44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該主變速控制桿342的把手342a位于手柄支架106的上方。
并且,作業(yè)人員握住主變速控制桿342,通過向左右轉動,經由由連結桿443等構成的連桿,將主叉桿440相對于變速箱體104插入、拔出,進行主變速切換操作?;谥髯兯倏刂茥U342左右轉動的切換位置左起依次是“行駛”(移動行駛)、“中立”、“移植”(作業(yè)行駛)、“中立”、“后退”。
另外,在支撐板347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部分的上面是顯示部347b,發(fā)揮變速切換用的銘牌的作用,對應上述主變速切換位置,記載有“行駛”(移動行駛)等文字。作業(yè)人員看著作為變速銘牌的顯示部347b上的顯示(文字),可以把握切換位置。
在此,苗移植機101具有上下升降、進行苗的移植的移植開孔器151、151和向移植開孔器151、151供給苗的苗供給部107,在苗供給部107的前方設置有變速箱體104,同時,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設置有延伸的操作控制桿(手柄支架106)。
并且,在以上結構的苗移植機上,將變速控制桿(主變速控制桿342)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的操作控制桿的內側。
因此,與將變速控制桿(主變速控制桿342)設置在變速箱體104側部的情況相比較,控制桿自身的長度縮短、剛性提高,利用變速控制桿的操作進行的變速切換切實可靠。另外,通過將變速控制桿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也可以將變速銘牌(顯示部347b)設置在供給部107的后方,作業(yè)人員可以容易地把握切換位置。因此,可以提高變速控制桿的操作性。
在本實施例的苗移植機101中,在變速箱體104內可以進行主變速切換和副變速切換的同時,具有分別進行兩個切換的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是主變速控制桿342和副變速控制桿(副叉桿441)。
并且,如上所述,主變速控制桿342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同時,將該變速控制桿在苗供給部107的下側、通過上述連桿與在變速箱體104內進行變速切換的叉桿(主叉桿440)進行連結。
在此,也可以是以下結構,即,副變速控制桿也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同時,將該變速控制桿在苗供給部107的下側、通過上述連桿與在變速箱體104內進行變速切換的叉桿(副叉桿441)進行連結。
這樣,通過將副變速控制桿與上述主變速控制桿同樣地經由連桿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作業(yè)人員不再需要為了進行副變速控制桿的操作而移動到變速箱體104的側方,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與主變速控制桿同樣的效果,即,在能夠切實地進行基于變速控制桿的操作的變速切換的同時,還可以將變速銘牌設置在作業(yè)人員容易看到的位置,提高了操作性。而且,在顯示部347b上設置有H形的控制桿導軌,也可以用一個控制桿進行主變速和副變速的操作。
以下,對關于株間調節(jié)的變速切換裝置進行說明。
株間調節(jié)是通過對相對于行駛驅動速度的作業(yè)驅動速度(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的驅動速度)進行變速來進行的。
如圖31所示,在苗移植機101上作為該變速裝置設置有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
如圖26所示,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具有由一對拼合皮帶輪353a、353a構成的無級變速皮帶輪353和輸出皮帶輪354,兩皮帶輪353、354之間纏繞有皮帶355。
無級變速皮帶輪353在向變速箱體104的外側突出的株間變速輸入軸356上,固定設置有外側的拼合皮帶輪353a,內側的拼合皮帶輪353a在軸心方向可自由滑動地被設置在株間變速輸入軸356上,通過設置在株間變速輸入軸356上的彈簧384向外側的拼合皮帶輪353a側加力,上述主變速和副變速后的發(fā)動機動力被傳遞到該株間變速輸入軸356上。
另外,輸出皮帶輪354同樣被固定設置在向變速箱體104的外側突出的株間變速輸出軸357上,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上的變速后的動力被傳送到該株間變速輸出軸357上。該株間變速輸出軸357在變速箱體104內通過齒輪等與上述作業(yè)部驅動軸114L、114R連結。
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上,作為變速切換裝置,設置有從內側與皮帶355接觸的張力輥358。張力輥358也可以是從外側向內側加力的結構。
上述無級變速皮帶輪353具有內側形成為錐形的一對拼合皮帶輪353a、353a,同時,設置有使兩拼合皮帶輪353a、353a接近的加力裝置(彈簧384)。
并且,通過上述張力輥358的位置變化,可以使無級變速皮帶輪353與皮帶355的接觸位置的直徑發(fā)生變化。隨著使張力輥358向皮帶355的外側移動,拼合皮帶輪353a、353a的間隔擴大,無級變速皮帶輪353與皮帶355的接觸直徑縮小。相反,隨著使張力輥358向皮帶355的內側移動,內側的拼合皮帶輪353a、353a被彈簧384按壓,無級變速皮帶輪353與皮帶355的接觸直徑增大。
這樣,通過使皮帶355與無級變速皮帶輪353的接觸直徑產生變化,在株間變速輸入軸356和株間變速輸出軸357之間可以對軸的旋轉速度進行無級變速。
對使張力輥358的位置變化的移動機構進行說明。
如圖31所示,作為該移動機構,設置有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和連結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和張力輥358的第一連桿。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是作業(yè)人員進行株間調節(jié)用的操作裝置。
上述第一連桿由能夠轉動地設置在變速箱體104右側面上的張力臂360構成。張力臂360形成V字形,在形成V字形的兩邊的連結部(中途部)上被樞軸設置在變速箱體104上,一端與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連結,在另一端上可自由轉動地設置有張力輥358。但是,張力臂360作為筆直臂,也可以樞軸支承其一端,在中途部與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進行連結。
上述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形成為大致倒L字形,在形成L字形的縱軸359a的前端上形成有螺絲部359b,同時,該螺絲部359b與樞軸支承在上述張力臂360的一端上的螺絲支承360a擰合。另外,在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上,把手359d可自由轉動地被設置在形成L字形的橫軸359c的前端。并且,通過使把手359d圍著縱軸359a進行旋轉操作,使縱軸359a在同軸上轉動,設置有螺絲支承360a的張力臂360也將上下轉動。
另外,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不依靠把手359d的旋轉操作,將幾乎沒有位置變化地被如下設置在變速箱體104上??v軸359a插通設置于變速箱體104的軸承361,相對于軸承361可以圍繞軸轉動,并且在軸方向上不能移動(不能上下方向移動)。由于可以圍繞軸轉動,因此縱軸359a通過把手359d的轉動而轉動。另外,側視時軸承361相對于變速箱體104可自由轉動(作為轉動軸可向左右方向自由轉動)地被設置在變速箱體104的右側面上。并且,通過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的旋轉操作,使螺絲支承360a不僅可以上下移動而且可以左右移動,使張力臂360能夠沒有阻力地進行轉動。也可以在縱軸359a的一端上,經由錐齒輪或萬向聯(lián)軸器等將操作軸朝向駕駛操作部109延伸設置,以便能夠進行操作。
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上設置表示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的變速量的顯示器362。
如圖32所示,在變速箱體104的右側方,長孔363a沿著張力輥358的樞支承軸364的移動方向(轉動軌跡)、形成于覆蓋變速箱體104的側部外罩363上,使該樞支承軸364從側部外罩363向外側突出,使其可以移動。
在此,樞支承軸364是樞軸設置張力輥358和張力臂360的軸,通過張力臂360的轉動在圓弧上移動。并且,通過沿著上述長孔363a的形成方向,將刻度構成的顯示部363b設置在周圍,構成以該樞支承軸364作為指針的顯示器362。該顯示器362利用張力輥358的位置變化而構成,在該顯示器362上顯示株間信息(現(xiàn)在的株間距離)。
如上所述,在苗移植機101上設置有與機身行駛聯(lián)動地進行苗的移植的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和將移植作業(yè)裝置150A的驅動速度相對于行駛速度進行變速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
并且,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的輸入側的皮帶輪和輸出側的皮帶輪之間設置有張力輥358,利用支撐該張力輥358的張力臂360的轉動進行變速,在該張力臂360的移動部附近設置有顯示器362。
在本實施例中,輸入側的皮帶輪是無級變速皮帶輪353,輸出側的皮帶輪是輸出皮帶輪354,但也可以將無級變速皮帶輪用于輸出側。
因此,作業(yè)人員通過目視可以確認被調整的株間值,可以確保株間調節(jié)的再現(xiàn)性。因此,提高了苗移植機101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由設置在機身上的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和將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擰合安裝、與張力臂360樞軸連結的螺絲支承360a構成上述張力輥358的移動裝置,將張力輥358的樞支承軸364作為顯示器362的指針。
因此,可以用簡單的結構制造顯示器362,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顯示器上的指針是設置在張力輥358上的樞支承軸364,但不局限于該結構。作為顯示器指針的設置位置,例如,也可以是在張力臂360上的設置于樞支承軸364的相反側的端部上的上述螺絲支承360a。
即,如果是通過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的操作進行聯(lián)動、產生位置變化的部位(縱軸359a的自轉等除外),也可以在從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到張力輥358的任何部位上設置指針。
在此,利用圖33對與上述顯示器的結構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在第二實施例的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中,顯示株間信息的顯示器的結構不同。在下述中,與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52相同的部件使用同一符號并省略說明。
如圖33所示,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65上也設置有利用張力輥358的樞支承軸364的位置變化而構成的顯示器366。
顯示器366具有在覆蓋變速箱體104的上部外罩367上形成的長孔367a和沿著該長孔367a的形成方向可自由移動的指針368。另外,長孔367a的形成方向是上下方向,具有刻度的顯示部367b被沿著長孔367a的形成方向設置在周圍。
指針368和上述樞支承軸364通過連結桿369進行連結。另外,指針368的移動被設置在長孔367a周圍的引導部件限制,使其只可沿著長孔367a的形成方向自由移動。并且,連結桿369與張力輥358的圓弧軌道的移動聯(lián)動地進行移動,指針368沿著長孔367a的形成方向移動。
通過上述結構,株間信息被顯示在顯示器366上。
如上所述,在皮帶式無級變速裝置365中,張力輥358的移動機構是由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和連結該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與張力輥358的連桿構成的。為了說明方便起見,將該連桿作為第一連桿。
并且,顯示器366上的指針從上述移動機構通過連結控制桿369進行連結。在此,連結桿369是將指針和作為上述移動機構的一部分的樞支承軸364進行連結的連桿。該連桿是與上述第一連桿不同的連桿(第二連桿)。
因此,可以將顯示株間信息的顯示器366的設置位置與上述第一連桿的設置位置無關地進行設定。因此,作業(yè)人員很容易看到顯示器366,提高了操作性。
另外,在本實施的其他方式中,顯然顯示器366的指針368通過連結桿369(第二連桿)連結的部位在上述移動機構中是樞支承軸364,但不局限于該部位。如果是通過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的操作進行聯(lián)動,產生位置變化的部位(縱軸359a的自轉等除外)(即,若是移動機構中的部位),則在從株間調節(jié)手柄359到張力輥358的任何部位上都可以。
以下就液壓缸228的液壓控制進行說明。
如圖34所示,在從液壓泵379向液壓缸228供給壓油的油路上設置有液壓方向切換閥378和液壓鎖緊閥370。
另外,如圖16、圖30所示,液壓泵379被設置在變速箱體104的前側上。
液壓方向切換閥378通過升降用連桿382與機身上下桿349連結,作業(yè)人員通過運轉操作部109可以進行切換操作。另外,液壓鎖緊閥370通過開關用連桿383與液壓鎖緊桿371連結,作業(yè)人員通過運轉操作部109可以進行切換操作。
液壓方向切換閥378通過設置在上述運轉操作部109上的機身上下桿349進行切換,可以進行“機身向上上”“中立”“機身向下”三種切換。
在“機身向上”的切換中,壓油被向液壓缸228供給,驅動上述升降連桿機構,機身抵抗自重進行上升。在“機身向下”的切換中,液壓缸228中的油被開放,隨著基于自重的機身下降,油被向工作油箱108中排出。另外,在“中立”的切換中,液壓缸228中的油被閉鎖,機身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被保持在中立狀態(tài)。
液壓鎖緊閥370是將向液壓缸228供給壓油的油路向開放或閉鎖狀態(tài)切換的閥。
在液壓鎖緊閥370被切換到“關閉”的狀態(tài)下,與液壓方向切換閥的切換無關地將上述油路閉鎖。作用與液壓方向切換閥的“中立”切換相同,將機身保持在中立狀態(tài)。另外,在液壓鎖緊閥370被切換到“打開”的狀態(tài)下,液壓方向切換閥378的切換有效,機身可以上升、下降。
即,液壓鎖緊閥370是用于將機身的上下位置保持在中立狀態(tài)的裝置,可以切實地進行由液壓方向切換閥378進行的“中立”切換。
對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進行說明。
如圖30所示,液壓鎖緊閥370被設置在上述主叉桿440的前方。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與上述主變速的切換操作裝置相同,兼作一部分結構部件。
如圖16、圖17、圖25、圖28、圖29所示,作為作業(yè)人員進行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的液壓鎖緊桿371被設置在苗供給部107的后方。該液壓鎖緊桿371在苗供給部107的下方、通過開關用連桿383與上述液壓鎖緊閥370連結。
另外,如圖25、圖29所示,主變速控制桿342與液壓鎖緊桿371從后面看被設置在重疊的位置上。
對上述開關用連桿383的結構進行說明。
如圖29、圖30所示,作為長部件的連結桿372被從變速箱體104的左側朝向苗供給部107的后方地進行設置。連結桿372被設置在上述連結桿443的上方。并且,在變速箱體104的左側面與基部支架376的后端部、通過支承部件被前后大致水平方向地進行支撐。該兩個支承部件與上述連結桿443的支承部件相同(以下進行說明)。
因此,連結桿372的設置位置在上下位置上位于苗供給部107(苗輸送筒148串)的下側。另外,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右的移植開孔器151、151之間。
如圖26、圖30所示,連結桿372的前側上的支承部件是上述桿支承444。
在桿支承444上,在位于前后的支撐部444a、444b上分別形成有用于插通連結桿372的的插通孔,連結桿372相對于桿支承444被可自由轉動地支撐。
連結桿372的前端部與液壓鎖緊閥370的閥切換軸連結,通過在連結桿372的同軸上的轉動,可以進行液壓鎖緊閥370的切換。
如圖25(a)(b)所示,連結桿372的后側上的支承部件是支撐板347。
在支撐板347上,軸承372被固定設置在上述軸臺348的上方,同時,上述連結桿372被可自由轉動地設置在該軸承373上。并且,連結桿372被前方的桿支承444和后方的軸承373可自由轉動地支撐在機身支架上。
如圖25(a)、(b)所示,液壓鎖緊桿371被固定設置在連結桿372的后端部上。液壓鎖緊桿371從連結桿372向上方延伸地進行設置。
并且,作業(yè)人員通過使液壓鎖緊桿371向左右轉動,能夠通過連結桿372等構成的開關用連桿383切換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可以進行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基于液壓鎖緊桿371的左右轉動的切換位置左起的順序是“關”、“開”。
對應于液壓鎖緊桿371的切換位置,在上述支撐部347a上設置有顯示部347c,在顯示部347c上表示有“關”和“開”的文字。
在此,苗移植機101具有上下升降、進行苗移植的移植開孔器151、151和將移植開孔器151、151的支撐支架上下升降的液壓缸228。在本實施例中,移植開孔器151的支撐支架是由手柄支架106和后部支架105等構成的機身支架。
并且,將液壓鎖緊桿371作為液壓缸228的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該液壓鎖緊桿371被設置在向機身后方延伸的操作手柄(手柄支架106)上。
因此,作業(yè)人員無需離開操作手柄(手柄支架106)所處的操作位置就可以進行液壓缸228的液壓閉鎖。因此,提高了苗移植機的操作性。
以下,利用圖24對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的其他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24所示,在其他實施例的液壓缸228的液壓控制裝置中,機身上下桿349與液壓鎖緊桿371聯(lián)動地連結,并可以通過機身上下桿349的操作,進行液壓方向切換閥378和液壓鎖緊閥370的切換操作。
板386的一端被延伸設置在機身上下桿349的可動基部的內側側面上,該板386的另一端被固定在連結桿385的一端(右端)上。該連結桿385被左右可自由滑動地支撐在機身上,該連結桿385通過彈簧387被向右方向加力。該連結桿385的另一端與液壓鎖緊桿371樞軸連結。利用這樣的結構,通過使機身上下桿349在中立位置向閉鎖方向(左方向)轉動,可以進行液壓閉鎖。
在此,其他實施例中的苗移植機也具有上下升降、進行苗移植的移植開孔器151、151和將移植開孔器151、151的支撐支架上下升降的液壓缸228。在本實施例中,移植開孔器151的支撐支架是由手柄支架106和后部支架105等構成的機身支架。另外,將液壓缸228的液壓方向切換閥378的切換控制桿(機身上下控制桿)349設置在向機身后方延伸的操作手柄(手柄支架106)上。
并且,將液壓缸228的液壓方向切換閥378的切換控制桿349與液壓鎖緊閥370的閉鎖切換裝置聯(lián)動連結。
因此,無需設置液壓鎖緊閥370的開關操作裝置。另外,由于聯(lián)動地構成,苗移植機在地里停止時,通過處于液壓中立,可以長時間進行液壓閉鎖(固定機身的上下位置),提高了苗移植機的操作性。
權利要求
1.一種苗移植機,具有設置在機身本體上的苗供給部和設置在該苗供給部的側方上的苗裝載臺,使該苗裝載臺可水平轉動并且可上下升降地構成,該苗供給部和向該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被上下設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苗移植機上設置有將向上述苗供給部的上方位置轉動的苗裝載臺的下降限制在規(guī)定高度的限制裝置。
2.一種苗移植機,與機身的行駛聯(lián)動地進行苗的移植,其特征在于,具有上下升降地進行苗的移植的移植開孔器和向該移植開孔器供給苗的苗供給部,該苗供給部為對連結成橢圓形的苗輸送筒進行轉動驅動的結構,使苗從該苗輸送筒的橢圓形的移動軌跡的適當位置落下,該苗被上述移植開孔器接住、移植到田里,在上述苗輸送筒上設置可以使底面開關的遮板,該遮板被加力裝置向開方向強制加力。
全文摘要
一種苗移植機,具有設置在機身本體上的苗供給部和設置在該苗供給部的側方上的苗裝載臺,使該苗裝載臺可水平轉動并且可上下升降地構成,該苗供給部和向該苗供給部側轉動的苗裝載臺被上下設置,在將該苗供給部與該苗裝載臺上下重疊設置時,一旦該苗裝載臺下落,則有可能與其下面的苗供給部碰撞使其損傷。為了防止上述情況,在上述苗移植機上設置將向上述苗供給部的上方位置轉動的苗裝載臺的下降限制在規(guī)定高度上的限制裝置。
文檔編號A01C11/02GK1753612SQ20048000491
公開日2006年3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2月27日
發(fā)明者乙倉勛, 安本逸人, 森川清博 申請人:蜻蛉工業(yè)株式會社, 洋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