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具體而言,是指一種具有節(jié)省組架空間、栽培面積大的發(fā)明,且能確保作物育成情形較現有技術更好。
由于現代農業(yè)的技術水準日漸提高,對于栽培結構的設計更是十分的多樣化,但是,在一般地少人稠的土地面積限制下,栽培結構是否能夠充分利用空間、是否組架容易便成為農業(yè)生產者最為重視的特色;因此,如何開發(fā)出一種可以節(jié)省組架空間、栽培面積大的農作物立體載培方法及其裝置,早已變成研發(fā)者與制造商最想克服的幾個問題,而上述內容中所呈現的問題也是本發(fā)明人研發(fā)本發(fā)明的動機。
目前最為風行的立體栽培結構,請參閱
圖1所示,是由對向架設的二個箱體10,二個箱體10以固定架11架設成倒V字型,而該箱體10上方為開放狀,并在箱體10內充填栽培介質12,而再將農作物逐一栽植于該栽培介質12上,運用上述結構,常用的立體栽培結構可將原本的載培面積放大,以達成立體栽培作物的目的,但是,此種常用立體載培結構在實際的使用后,仍會產生不足之處,而其有待進一步改良的原因在于其一,因箱體10雖以固定架11架設成倒V字型,但仍未充分的運用所有栽培空間,如箱體10的旁側、二箱體10之間的栽培空間就被完全浪費掉;其二,該箱體10內部的栽培介質12及該栽培介質12內的水分、養(yǎng)分會順著該箱體10的傾斜方向流失,令箱體10內部的栽培土養(yǎng)分愈來愈少,也使位于箱體10傾斜面上部的作物受到嚴重的影響。
對于上述立體栽培結構的缺點,目前改良趨勢都以提高該箱體10的密度為訴求,如此改良雖有其功效, 但欲又造成農作物陽光照射不足及栽種者操作空間不足的問題,而本發(fā)明人欲不以此為限,且更深入構思更具創(chuàng)意及功效的改良,以期大幅度提升立體栽培結構的實用性;歷經多次研發(fā)、試作后,終于發(fā)明出一種可以節(jié)省組架空間、栽培空間充足、能確保栽培介質水分及養(yǎng)分與更換栽培介質便捷的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
本發(fā)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節(jié)省組架空間、栽培面積大的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本發(fā)明是以袋體、筒體或盆體將栽培介質固定保持成圓柱狀,并以呈圓柱狀栽培介質周側供農作物栽植,故本發(fā)明本身所需的組架空間較小(只需該圓柱狀栽培介質的截面積空間),而圓柱狀栽培介質的周側空間較大,更可使栽培空間增加。
本發(fā)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確保作物育成情形較現有技術為佳與更換栽培介質便捷的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本發(fā)明以袋體、筒體或盆體將栽培介質固定保持成圓柱狀,且在袋體、筒體或盆體內制設有阻擋元件,以確保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內的栽培介質、水分與養(yǎng)分不會由下方流失,故可長期保持栽培盆內栽培介質的水分、養(yǎng)分,使本發(fā)明內的農作物的育成情形較現有技術為佳。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將農作物栽培介質以預設方式包裹固定成直立柱狀,運用柱狀栽培介質周側布設呈螺旋狀排列的農作物,以在最小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出最多的栽培面積。該本體可穩(wěn)固保持栽培介質呈直立柱狀,并且在該本體周側布設有預設數目呈螺旋狀排列的通孔,且該通孔可供農作物插設。該本體在底部可以排列制設有多數供多余水份流通的細小通孔,且其可以保持栽培介質中仍有一定的水分。該本體周側布設的預設數目通孔外緣可以凸出制設有呈碗狀的承載部,以便于植栽農作物。該本體可以是一片狀本體,于周側螺旋狀列設有預設數目通孔,而其片狀本體二相對側各成形有一向內連結鉤及一向外連結鉤,且該片狀本體可藉由該向內連結鉤與向外連結鉤的扣合彎曲固定呈圓筒狀,而圓筒片狀本體卷曲形成有一內部容置空間,并在該容置空間內填塞栽培介質,另于該容置空間下緣制設只讓多余水份通過的阻擋元件。該阻擋元件可以是若干阻板及對應該片狀本體圓筒狀內徑的阻網,而片狀本體下緣可相對應穿設有若干個穿置孔,并且在卷曲鉤固呈圓筒狀后,以若干阻板及阻網配合穿置孔阻設于片狀本體下緣,發(fā)揮只讓多余水份通過的功能。該本體可以是一體制設成筒狀的管體。該本體可以是若干底部具有網孔的栽培盆,栽培盆上、下緣可以是相對應的階狀結構,并且在周側列設有預設數目通孔。該栽培盆周側可運用若干個凸耳配合若干支持柱保持疊置,以簡化組裝、拆卸工作。該本體周側的預設數目通孔內可以先插設載架后,再將農作物插設于該載架上。該本體周側的預設數目通孔外緣可以凸出制設有呈碗狀的承載部,再將農作物插設于該承載部內。該本體上方可以置設有一蓋部,使該本體內農作物的養(yǎng)分、水分被完全精確的控制。該蓋部與栽培介質之間可以至制設一層隔熱元件,以確保農作物生長的適當溫度。該本體與栽培介質之間可以至制設一層隔熱元件,以確保農作物生長的適當溫度,且在該隔熱元件上對應該本體螺旋列設有通孔。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是以袋體、筒體或盆體將栽培介質固定保持成圓柱狀,在呈圓柱狀的袋體、筒體或盆體周側穿設有供農作物栽植的通孔,并且配合在整體最上方制設灑水噴頭;運用上述結構,本發(fā)明可以利用立體圓柱體立體栽培農作物的方式,發(fā)揮不占用空間、外表面栽培空間大的功效,而且可以確保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內栽培介質的水分、養(yǎng)分。
圖1是現有技術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組合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剖視圖5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6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8是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9是本發(fā)明再一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再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加上蓋部的剖視圖。
圖號部分10.箱體 11.固定架 12.栽培介質20.片狀本體 21.通孔 22.承載部23.向內連結鉤24.向外連結鉤 25.容置空間26.栽培介質 27.穿置孔30.灑水裝置 31.水管 32.噴頭40.阻擋元件 41.阻板 42.阻網50.農作物60.圓筒狀管體61.通孔 62.載架70.布袋體71.支持柱 72.開縫73.載架80.栽培盆81.階狀結構 82.凸耳83.支持柱84.網狀通孔 85.通孔90.蓋部有關本案發(fā)明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他功效,現列舉一較佳可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相信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及其他優(yōu)點,當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體的了解;首先請參閱圖2、圖3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是由一片狀本體20、一灑水裝置20與若干阻擋元件40等構件共同組成,其中該片狀本體20,是于周側螺旋狀列設有預設數目通孔21的片狀體,在其周側列設的多數通孔21外緣凸出制設有呈碗狀的承栽部22,而其片狀本體20二相對側各成形有一向內連結鉤23及一向外連結鉤24,且該片狀本體20可藉由該向內連結鉤23與向外連結鉤24的扣合彎曲固定呈圓筒狀,而圓筒片狀本體20卷曲形成有一內部容置空間25,并在該容置空間25內填塞有栽培介質26,另在該圓筒片狀本體20下緣相對應穿設有四個穿置孔27;該灑水裝置30,是組設在該片狀本體20上方,并且利用噴頭32配合水管31定時由該片狀本體20的容置空間25上方灑水;該阻擋元件40,是包括二阻板41及一對應該片狀本體20圓筒內徑的阻網42,該二阻板41恰可穿過該片狀本體20下緣的穿置孔27,且嵌制呈十字型架體,并令該阻網42置放在呈十字型架狀的阻板41上;以上所述,即為本發(fā)明各相關元件的相互關系位置及其構造的概述。
為了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作動方式與功效,再請配合參閱圖4所示,使用者依需要將該片狀本體20二相對側成形的向內連結鉤23及向外連結鉤24相互鉤扣,使該片狀本體20運用本身彎曲產生的外張應力令向內連結鉤23及向外連結鉤24穩(wěn)固扣合,且該片狀本體20可在下緣組裝該阻擋元件40,運用阻網42及二阻板41的阻擋,使該片狀本體20容置空間25內所填塞的栽培介質26可以保持在該容置空間25內,而該阻網42及二阻板41承受栽培介質26的重量會被傳遞給該片狀本體20,使該片狀本體20下緣更穩(wěn)固的陷入地面;接著,使用者將農作物50由多數通孔21植苗在該承載部22內(農作物50生根后會自行深入該片狀本體20的栽培介質26內者,令農作物50可以由該栽培介質26內吸收水分、養(yǎng)分;使用者只需適時開啟該灑水裝置30,并且利用噴頭32配合水管31定時、定量由該片狀本體20上方供水,水源將會由該片狀本體20上方進入栽培介質26內,并且多余水份會通過底部的阻網42流出,而各片狀本體20容置空間25內所填塞的栽培介質26會被阻網42而限制,并不會由底部流失;故本發(fā)明以呈筒狀的片狀本體20將栽培介質26固定保持成圓柱狀,并以呈圓柱狀栽培介質26周側片狀本體20的多數通孔21供農作物50栽植,由于片狀本體20所需的組架空間較小(只需該圓柱狀栽培介質26的截面積空間),而圓柱狀栽培介質26的周側空間較大(片狀本體20的通孔21可以以螺旋、環(huán)列或隨意設置),使栽培空間增加,更可長期保持片狀本體20內栽培介質26的水分、養(yǎng)分。
請再參閱圖5、圖6所示,本發(fā)明的片狀本體20可以直接一體制設成圓筒狀管體60,并且在該圓筒狀管體60周側制設多數的通孔61,而以漏斗狀的載架62逐一插入該圓筒狀管體60的預設數目通孔61內,而使該載架62前端開口插設于該圓筒狀管體60內的栽培介質26中,令農作物50可以由栽培介質26內吸收水分、養(yǎng)分;藉由上述結構,本發(fā)明的制造手續(xù)可更為簡易,并使生產成本降低。
另請參閱圖7、圖8所示,是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例圖,本發(fā)明的片狀本體20可以改變成一布袋體70,并且于該布袋體70周側環(huán)列若干支持柱71,該布袋體70內部塞填有栽培介質26,且其將栽培介質26包裹里圓柱狀,另在布袋體70周側開設有若干開縫72,而以內具幼苗的栽架73環(huán)繞插設在該布袋體70的開縫72內,以達成立體栽培作物的目的;本實施例同樣將栽培介質26固定保持成圓柱狀,而布袋體70本身的纖維結構空隙,同樣具有排水、確保栽培介質水分、養(yǎng)分的功效,以達成提升作物育成效果的目的,固仍屬本發(fā)明的范疇。
值得一提的是,請參閱圖9、
圖10所示,本發(fā)明的片狀本體20可以改變成由射出機具一次射出成形的栽培盆80,且每個栽培盆80都可運用其上、下緣階狀結構81任意疊置、重復使用,而其周側則可運用若干個凸耳82配合若干支持柱83穩(wěn)定保持疊置,并且在該栽培盆80周側開設有若干通孔85供農作物50植栽,而底部穿設有多數網狀通孔84,同樣具有確保栽培介質養(yǎng)分的功效,此實施例可以再度簡化制造、組裝、拆卸工作,且使用者能任意變換新的栽培盆80,故本發(fā)明的制造成本與人工裝卸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也可相對提高本發(fā)明的市場競爭力,故應同屬本發(fā)明的范疇。
請參閱
圖11所示,本發(fā)明的片狀本體20、圓筒狀管體60、布袋體70或栽培盆80所形成的圓柱狀栽培介質26上方可以加設有一蓋部90,使該圓柱狀栽培介質26內農作物50的養(yǎng)分、水分被完全精確的控制(不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另外,本發(fā)明也可在蓋部90與栽培介質26之間制設出一層隔熱元件,同樣具有確保農作物生長溫度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將農作物栽培介質以預設方式包裹固定成直立柱狀,運用柱狀栽培介質周側布設呈螺旋狀排列的農作物,以在最小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出最多的栽培面積。
2.一種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是在一內具栽培介質的本體上方設有灑水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可穩(wěn)固保持栽培介質呈直立柱狀,并且在該本體周側布設有預設數目呈螺旋狀排列的通孔,且該通孔可供農作物插設。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在底部可以排列制設有多數供多余水份流通的細小通孔,且其可以保持栽培介質中仍有一定的水分。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周側布設的預設數目通孔外緣可以凸出制設有呈碗狀的承載部,以便于植栽農作物。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可以是一片狀本體,于周側螺旋狀列設有預設數目通孔,而其片狀本體二相對側各成形有一向內連結鉤及一向外連結鉤,且該片狀本體可藉由該向內連結鉤與向外連結鉤的扣合彎曲固定呈圓筒狀,而圓筒片狀本體卷曲形成有一內部容置空間,并在該容置空間內填塞栽培介質,另于該容置空間下緣制設只讓多余水份通過的阻擋元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阻擋元件可以是若干阻板及對應該片狀本體圓筒狀內徑的阻網,而片狀本體下緣可相對應穿設有若干個穿置孔,并且在卷曲鉤固呈圓筒狀后,以若干阻板及阻網配合穿置孔阻設于片狀本體下緣,發(fā)揮只讓多余水份通過的功能。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可以是一體制設成筒狀的管體。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可以是若干底部具有網孔的栽培盆,栽培盆上、下緣可以是相對應的階狀結構,并且在周側列設有預設數目通孔。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栽培盆周側可運用若干個凸耳配合若干支持柱保持疊置,以簡化組裝、拆卸工作。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周側的預設數目通孔內可以先插設載架后,再將農作物插設于該載架上。
11.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周側的預設數目通孔外緣可以凸出制設有呈碗狀的承載部,再將農作物插設于該承載部內。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上方可以置設有一蓋部,使該本體內農作物的養(yǎng)分、水分被完全精確的控制。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蓋部與栽培介質之間可以至制設一層隔熱元件,以確保農作物生長的適當溫度。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農作物立體栽培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本體與栽培介質之間可以至制設一層隔熱元件,以確保農作物生長的適當溫度,且在該隔熱元件上對應該本體螺旋列設有通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節(jié)省組架空間、栽培面積大與作物育成情形較現有技術更好的農作物立體栽培方法及其裝置,本發(fā)明主要是以袋體、簡體或盆體等裝置將栽培介質固定保持成圓柱狀,在呈圓柱狀的袋體、筒體或盆體周側穿設有供農作物栽植的通孔,并且配合在整體最上方制設灑水噴頭;運用上述結構,發(fā)揮不占用空間、外表面栽培面積大的功效,而且可以確保本發(fā)明內栽培作物的育成情形較現有技術更好。
文檔編號A01G9/00GK1336100SQ0012112
公開日2002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27日
發(fā)明者施昭彰, 彭淑嫣 申請人:彭淑嫣